跳到主要內容

【筆電選購】筆電的規格怎麼看?


 

關於筆電的選購有一篇筆電懶人專用包,另外還有一篇精華版如何挑選一台筆電,本以為這樣就搞定了,沒想到還不夠。

常常會有人找了好幾台筆電讓我比較一下CP,這就不懂了,規格與價格都標這麼清楚了,真的有那麼難嗎?確實有點難度。 

是的,還真的會看到眼花。例如:i7-8550U vs i5-8300H,哪一顆比較快,應該是I7比較快對吧,但這兩顆比較起來居然是I5快,你說氣不氣人。真的會讓人掉貢丸。

還有DDR3DDR4有什麼差別? 還有硬碟256G夠嗎? 

本以為大家都有個概念了解,規格有什麼好講的,但是真的還是很多人不懂不了解。怎麼辦?

,本篇就直接在購物網站挑一台筆電,告知大家怎麼看筆電的規格。

▼底下右邊就是規格

以下圖示來至Google大神搜尋到部落客歐飛提供分享,感謝分享,有冒犯之處請來信告知


一、廠牌型號怎麼看?
這一台型號是ASUS Vivobook 14 X1402ZA-0051B1240P 
ASUS
是廠牌, Vivobook是系列,X1402ZA只是主型號並不是完整型號,如果你往下看「詳細規格」就會看到完整型號是:ASUS Vivobook 14 X1402ZA-0051B1240P 

常常會有人覺得奇怪明明都是ASUS X1402ZA,為什麼價格不一樣?這通常是規格不同,主型號一樣,如果認真去看完整型號就會不一樣。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明明型號都一樣,價格就是不一樣,為何?
請參考:同一台筆電卻有不同價格,為什麼?←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很多人會糾結,嘉豐您的提供型號是XXX,為什麼找不到這個型號啊,怎麼辦?
答:筆電一個型號大概只賣2季,然後就改型號出新款。因此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型號很正常。
 



二、處理器CPU的等級怎麼看?
這一台是處理器是 Intel i5-1240P (1.7 GHz,最大超頻 4.40 GHz)

CPU要看五個地方:品牌、等級、世代、尾碼、速度

▎品牌:IntelAMD 都可以
本文主要講intel,這是目前最常見的筆電cpu品牌,如果要AMD也可,目前AMD Ryzen 第五代,例如Ryzen7 5800HS

 

▎等級:最少要I5
我直接舉例:i3 (低階)i5 (中階)i7 (高階)I9(高階)
筆電就算是文書機,最少也要I5以上,所以你只有I5I7兩種選擇,其他的CPU就不用看了。

問:我看了一款筆電cpuintel celeron N4120,因為你文中說的是i5i7之類的系列,所以我不是很明白。
答:celeron(賽揚)是比I3更低階的雙核心CPU,請不用選擇這一種的,就算是文書機最少都要I5以上。

 

▎世代:2019(9)2020(10)2021(11)
我直接舉例:i7-9750HI5-1035 G1I5-1135 G7I5-1240P
以上四顆分別是第9代、第10代、第11代、12 (2022年最新款)
-
號後面的第1個數字就是世代,這樣你應該會看了吧。(紅色字)

補充:目前2022年你如果買到第11代還OK,沒問題,但第10代以前就要注意了,可能是庫存機。


▎尾碼:H是高效能、U是省電 (看你是要效能,還是要省電)
我直接舉例:
i7-12700  (12代高效能型,通常用在電競型筆電)
I5-1235U  (12代省電型,通常用在消費型筆電)
i5-1240P    (12代才有的尾碼,效能介於HU之間)

▎速度:數值越高越好
我直接舉例 Intel Core i5-1240P,最大超頻 4.40 GHz,所以速度就是就是 4.40 GHz

好,cpu等級就講到這邊,如果您要看更詳細的說明,
請參考:筆電的CPU型號怎麼看?←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問:ASUS ROG Strix G15 G513QM 15.6吋電競筆電
(R7-5800H/8G/500G PCIE/RTX 3060-6G/W10/144Hz)

目前在看這台 唯一看不懂就是處理器 如何分辨?

答:這一台的處理器是AMDRyzen第五代,這一顆CPU2021年新款的, 2020年是Ryzen第四代例如R7-4800H。←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三、記憶體要幾G才夠?
例如記憶體是DRAM DDR4 8G
2022
年以後的筆電最少都有原裝8G記憶體,以文書機來說8G記憶體是OK的,但如果是遊戲機或繪圖機就一定要8G以上,簡單講:筆電記憶體最好是8G以上,如果有3D繪圖需求,那最好到16G會比較保險。

問:DDR4DDR5 記憶體有什麼不同?
答:DDR5比較新,不過目前的主流還是DDR4,基本上這不影響筆電的效能,但如果您要加裝記憶體時,請注意DDR4DDR5是不能混插的,也插不進去。

關於筆電記憶體的升級,請參考:如何加裝筆電記憶體。←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四、硬碟要單碟還是雙碟?容量要多少才夠用?
這要看你的需求,舉例單純文書上網,個人檔案不超過200G,那單碟512G就夠。

如果你是有很多照片,很多影片,那麼最好是單碟1TB SSD或 雙碟256G SSD+1TB HDD,以免你到時容量不夠麻煩,這是筆電,這不是組裝電腦,有時候你根本沒辦法升級。

不過目前大部份的筆電都是單碟,原裝雙碟反而少見。

再來,現在筆電都是設計成輕薄型的關係,現在就算能加裝硬碟,大都是只能再加裝一條M.2 SSD,已經很少能加裝2.5Sata硬碟了,這一點要注意。

筆電的硬碟規格重點有四:
1. 一定要有SSD,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沒有SSD就不用看了。

2. 如果是單碟SSD,容量最少要256G以上,最好是512G,如果是單碟128G SSD的筆電就不用看了。

3. SSD是什麼規格速度,我覺得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定要有SSDSSD的詳細說明參考:我該加裝SSD嗎?←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4. HDD的轉速只有二種5400轉跟7200轉,大部份的筆電都是5400轉,但這個不重點,因為就算是7200轉一樣很慢。


1:單碟512G SSD或 雙碟256G SSD+1TB,哪一種比較好?
答:你的個人檔案多嗎?如果多,例如250G以上,那建議你要買雙碟比較好,否則買單碟SSD就可以了,比較便宜,還防震。還有人會說,那我買一顆1TB的行動硬碟插著用也行啊,是的,可以這樣用,早知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買「雙碟」省事?


2:硬碟寫的是PCie,想問這是什麼,會影響操作上的速度嗎?
答:固態硬碟SSD有兩種介面,舊款是SATA,新款的是PCIe,速度是PCIe>Sata,不過目前新款的筆電一定是PCIe SSD,你已經找不到SATA SSD的筆電了。

五、是否需要要獨立顯卡?
.文書型筆電有沒有獨立顯卡,沒差,不影響速度(效能)

.遊戲/繪圖/創作者筆電一定要有獨立顯卡,否則你沒辦法跑3D遊戲/繪圖。


目前大部份的筆電都有獨立顯卡,主要分二種等級:
消費型(中低階顯卡):顯卡MX550MX350 以下 (只適合2D或文書)
電競型(中高階顯卡):顯卡GTX1650RTX2060RTX3050以上

簡單講:如果是輕度遊戲(LOLWOW)2D繪圖,那麼消費型文書機就夠了,但如果您是想玩遊戲大作,例如絕地求生(吃雞)或常常3D繪圖,建議顯示卡一定要選GTX1650RTX3050以上才會順。補充:玩遊戲不是看最低規格,是要看建議規格。←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如果你只是文書上網需求,有沒有獨顯根本沒差,還不如不要獨顯(內顯即可),省點零件也比較不會耗電。內顯就算看4K影片也OK。注意這邊是指看4K影片,不是讓你外接4K螢幕啊,那樣有可能會卡。

有一點要特別說明一下,MX系列的獨顯通常用在文書機,這個雖然是獨顯,但效能很差,並不適合3D繪圖或遊戲。

因此你如果有3D繪圖或遊戲需求,你一定要買電競型筆電才行。



六、螢幕要多大比較剛好?
本例LCD尺寸:14" FHD (1920x1080)
目前常見的筆規螢幕尺寸是14151617吋,要攜帶方便就14吋,如果擔心14吋太小,而且希望有9宮數字鍵那就是15吋,至於17吋真的比較少人用,不方便攜帶。

2018年以後的新款筆電都有做窄邊框設計,也就是「14吋螢幕、13吋機身」或「15吋螢幕、14吋機身」,建議選擇窄邊框筆電會更好。

1920x1080 是目前最常見的解析度,再往上還有2K4K解析度,不過2K4K螢幕在筆電中很少見。(如果沒有特殊需求,請不要選擇2K4K,你反而會不習慣)

另外現在很多電競型筆電的螢幕還會幕會標榜144Hz↑更新率(適合吃雞遊戲),如果對電競螢幕有興趣,請參考:電競螢幕怎麼挑?


 

七、其他細部規格
無線網路:Wi-Fi 6(802.11ax) (Dual band) 2*2 + Bluetooth 5.0
光碟機:無 
重量:1.5kg 
其他:HDMIUSB3.2 Type C Type A
作業系統:Windows 11 Home 


我重點說明如下:
1. 每一台筆電都有支援wifi無線,但不一定有網孔,如果一定要插有線網路的使用者,請先注意看規格是否支援RJ-45(有線網路) ←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2. 現在大部份的筆電因為輕薄的關係大都沒有光碟機了,如果有需要光碟機請加購USB外接式光碟機,一台約1千元。

3. 螢幕輸出方面目前的筆電大都是提供HDMI,已經很少VGA了,這一點請注意。

4. 2022年以後新款的筆電作業系統一定是WIN11,已經沒有WIN10了,更不可能有Win7了,而且也不能改灌成WIN7

5. 除非是「商務型」筆電才會搭WIN10/11 PRO也就是專業版,否則都是WIN10/11 Home 家用版。

6. 作業系統一定是64位元,不可能有32位元了。

7. 有些很便宜約1萬初頭的筆電可能是空機,也就是沒有附作業系統,這一種請不要買。

8. 請不要為了便宜從大陸買筆電→水貨問題。←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八、筆電的散熱問題

關於筆電的散熱問題,我的建議是這樣的,如果您真的覺得筆電很燙,請在筆電的下方加裝一個筆電散熱器,一個大約500~1000元,散熱效果非常好,因為底下會有風扇幫助散熱。

而在實務上,如果是文書型的筆電一般少人加啦,電競型的筆電建議可以加,以免因為CPU溫度過高降速。

請參考:全新筆電需要散熱加強嗎?←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筆電的規格就講到這裡。提供給您參考

其實很多人在挑筆電的時候,為什麼一直挑不到一台滿意的?
答:這是筆電,外型規格都是配好的,沒辦法讓您任選。←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再來很多人挑了半天沒有滿意的,其實不是筆電的問題,是預算的問題,這一點要明講。

總之,很少有一台筆電你滿意的,怎麼辦?你只能拉高預算再評估囉~~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買不筆電不要急,一急容易出包→筆電要先問清楚再買,而不是先買再來問。←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還有一句話,筆電是你自己在用,請不要為難你自己。




以下是客戶詢問:
1:我買了筆電(ASUS S530UN)網購買了才發現,只有SSD 512G,沒有HDD, 這樣子容量不夠,想問是否可以加裝嗎HDD?
答:是可以的,請不要自己請專業幫您加裝最保險。再來,買筆電的時候請注意硬碟容量,其實單顆SSD 512G 個人是覺得還行,如果是單顆256G,那真的很容易就不夠了。


2:不買原裝ssd筆電的原因應該是覺得自己挑的品牌ssd比較好?畢竟一堆原裝ssd的筆電都不標示ssd是哪個廠牌的啊@@
答:個人建議直接買原裝SSD筆電不要改機,主要是擔心後續維修保固的問題,請參考:筆電改機後的保固怎麼算? ←隨後補充連結說明

再來是筆電不標示ssd廠牌的問題,這很正常,因為每一批貨的廠牌型號會不一樣,品牌桌機也是一樣不會標示,這是慣例。


3:以下兩台筆電,請問哪一台的cp值比較高?
答:沒有需求,沒有預算,你只問CP值,很難解只有您自己知道


4:如果不考慮價格,以下兩台筆電,請問哪一台CP值比較高?
答:不考慮價格那就沒有cost(價格)了,只剩下performance(性能)了,那你就直接看規格哪一台比較好即可。如果看不懂規格,本文有說明,請往上拉。


5:網購時有寫到工程師升級,請問這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答:一般我會建議買全新未拆(原裝)的筆電,如果你要升級,頂多就是升級記憶體,請先加購記憶體,然後連同筆電送回原廠加裝或是請信任專業技師處理,這樣最保險,比較不會有後續因為改機產生的保固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站長資訊:嘉豐電腦 

 詢問方式:常遇到的問題
 電腦組裝:找嘉豐/組電腦



熱門討論案例

最常遇到問題

【懶人專用】電腦零組件選購說明(2024年11月)

  ( 新 ) 客戶詢問: 請問有沒有一系列從頭講解電腦組成 ? 嘉豐: 有,目前有開放一個「電腦選購」系列,就是專門在講解電腦組成的零組件及選購,隨著該系列文章文章越來越多,很多新 ( 舊 ) 客戶可能找不到,所以會陸陸續續把電腦零組件選購說明整合在這一篇。 以下的零組件選購文也會一直不斷疊代更新。 一、電腦主機零組件:   ▎ CPU   (2024年11月) ▎主機板   (2024年11月) ▎顯示卡      (2024年11月) ▎記憶體    (2024年11月) ▎固態硬碟 SSD     (2024年11月) ▎傳統硬碟 HDD     (2024年11 月) ▎電源供應器      (2024年 11 月) ▎內接 DVD 燒錄/藍光燒錄/外接式光碟機      (2024年11月) ▎機殼      (2024年11月) ▎ CPU 散熱器      (2024年11月)   二、週邊設備 ▎螢幕      (2024年11月) ▎電競螢幕   (2024年11月) ▎鍵盤、滑鼠、喇叭      (2024年11 月) ▎耳機麥克風     (2024年11月) ▎網路攝影機   (2024年11月)   ▎無線路由器 (wifi) & 交換器      (2024年11月) ▎ UPS 不斷電系統   (2024年11月)     ▎點陣 / 噴墨 / 雷射印表機   (2024年11月)   ▎ USB 隨身碟/ 2.5 吋行動硬碟/ 3.5 吋外接硬碟   (2024年11月) ▎ NAS 網路儲存裝置   (2024年11月)   ▎客戶專用/電腦週邊設備的選購建議     (2024年11月)     三、品牌電腦 ▎品牌電腦可以買嗎?   (2024年10月)   ▎品牌電腦 跟 組裝電腦 有什麼差別?   (2024年8月)   ▎ NUC 迷你電腦 ( 準系統 ) 可以買嗎?   (2024年6月)     四、其他 (建置中) ▎智慧型手機的選購與推薦   ▎手機推薦:要安卓,還是蘋果? ▎平板推薦:要安卓平板,還是蘋果 iPad ?      相關文章:

【懶人專用包】筆電選購建議與常見問題(2024年)

  本文收錄的是筆電選購的常見問題,建議您可以利用「 Ctrl+F 」來搜尋本文的關鍵字,這樣比較快一點,否則本文的文章真的太多了,不要說你,連我自己也看不過來。   ※ ( 以下文章無法點選還再補文中 ) 筆電選購懶人包目錄 一、 常見問題   ←推薦 二、 筆電推薦 / 報明牌   ←推薦 三、 網友詢問系列   ←這是最受歡迎的系列 四、 筆電選購問題 五、 筆電選購經驗談 六、 教學-學習文 七、 筆電升級及維修   一、常見問題   1.   詢問筆電評價如何,可不可以買?   ←筆電問題,發問技巧 2.   筆電選購推薦:如何挑選一台筆電    ←這一篇是筆電選購的精華版 3.  筆電的規格怎麼看 4.   筆電選購最常被問的三個問題 5.  筆電改機後的保固怎麼算? 6.   買筆電時,您需要注意的雷區 7.  大原則你掌握好,小細節你自己取捨,不用太糾結 8.  筆電要買什麼牌子比較合適? 9.  購買全新筆電的注意事項   10.  我想要一台 14 吋、輕薄、高效能的筆電,預算 5 萬 11.  你應該把重點放在保固與維修 12.  我想要挑一台繪圖用的筆電     13.  如果我要買筆電,我會買哪一台?   14.  Mac 的筆電可以買嗎? 15.  筆電的 CPU 型號怎麼看?   16.   微軟的筆電 Surface Pro 6 可以買嗎?   ↑回目錄   二、筆電推薦 / 報明牌 1.  筆電推薦報明牌:文書型 / 輕量 2D 遊戲 / 輕量 2D 繪圖   2.   筆電推薦報明牌:高效能型消費機/影像處理/ 2D 繪圖需求 3.   筆電推薦報明牌:電競型 / 遊戲機 / 適合 3D 遊戲 4.  筆電推薦報明牌:電競型 / 繪圖機 / 適合3D 繪圖   5.  筆電推薦報明牌:影片剪輯需求 ( 創作者筆電 )  ↑回目錄   三、網友詢問系列 001 | 我是大學新鮮人想買筆電,可以推薦型號嗎 ? 002 | 文書需求,二手筆電可以買嗎? 003 | 文書機拿來 2D 繪圖或玩 LOL ,行不行? (

【電競螢幕如何選購與推薦】遊戲/繪圖型/剪輯需求:2K或4K螢幕(2024年11月)

  開講前提: 很多人買電競螢幕有三個常見的誤區   一、大部分的人 以為我只要買電競螢幕遊戲效果就會更好,其實並不是 遊戲效果主要還是看電腦效能 ( 特別是 CPU 及顯示卡效能 ) ,並不是你買電競螢幕遊戲效果就能更好。 二、 以為我只要買 2K 或 4K 螢幕,畫質就會比較好, 其實並不是。 這只是在同樣的尺寸下解析度更高 ( 可視畫面更多 ) , 2K 或 4K 螢幕對於遊戲、繪圖、影像編輯來說有用,但對於一般文書上網用途,你用 2K 或 4K 螢幕說不定反而會覺得不適應。 三、 買 4K 螢幕「看 4K 影片」跟「玩 3D 遊戲」是不同的概念 簡單來說 只要你是新電腦,就算只有內顯 HUD630 一樣有支援 4K 螢幕,看 4K 影片沒問題,在玩 3D 遊戲就會卡,因為玩 3D 遊戲吃顯示卡效能。 以前電競螢幕很貴,一般使用者並不會買,但現在27吋的2K電競螢幕的價格已經跌到5~6千元了 ,很多人就會想說換個2K或4K螢幕來玩玩看,然後就悲劇了。 因為你的螢幕是新的,電腦是舊的,電腦的效能跟不上你的電競螢幕,請參考: 玩遊戲有些場景會破圖,為什麼?  (螢幕太好,顯卡效能跟不上,換成1080P螢幕就正常了)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請參考: 我最近換了4K螢幕,只有內顯,連上網都感覺LAG,需要什麼等級的顯卡才能順暢 ? (建議RTX3050以上)   以上簡單講就是 以為我螢幕買好一點,看影片、繪圖、玩遊戲就會畫質就會越好,錯,這只對了一半 , 你螢幕買的很好,但你的電腦效能跟不上也沒用 。 舉例, 有客戶買一台4K螢幕以為玩遊戲就好棒棒,結果卡的要死? 為何?因為舊電腦的效能跟不上啊。 這時客戶想要升級,最少要升級顯卡,為了要4K螢幕+3A遊戲大作,顯卡最少要挑RTX3070或RTX4060TI以上,然後電供也要跟著升級。 而CPU是6年前的I7-7700感覺效能也不太夠,那CPU升級到第13代,這樣連同主機板及記憶體也要升級,然後舊SSD是SATA的,也希望換成新的M.2 SSD。 也就是說,因為換了電競螢幕,玩遊戲反而更卡, 而電腦整個升級下來,CPU+主機板+記憶體+顯卡+SSD+電供,這樣跟換全新的電腦有什麼差別? 請參考: 2 017年的I7-7700想要升級CPU及主機板,可以嗎? 問:那我如果是舊電腦,我就不能換電競螢幕嗎? 答:

【選購與推薦】SSD固態硬碟(2024年11月)

  目前固態硬碟 ( 以下簡稱 SSD) 已經是標配了 , 甚至可以說已經主流了,也就是說現在電腦可以不裝傳統硬碟 ( 以下簡稱 HDD) ,但一定要有 SSD 。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客戶只裝 SSD ,也就是 只裝 2 顆 SSD ( 一顆系統碟+一顆資料碟 ) ,但沒有 HDD 。 為何說現在裝 SSD 已經是標配? 1.  速度快: SSD 的讀取速度是 500m/s 以上,傳統碟碟約 100m/s 左右 2.  價格合理: 500GB( 約 1000 多 ) 、 1TB( 約 2000 多 ) 、 2TB( 約 3 千多 ) 就算文書機也要裝 SSD ,速度真的會有明顯的改善。   .2018年以前的主流SSD是 Sata  SSD Sata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500MB/s。 .2018~2022年的主流SSD是M.2  Gen3  SSD Gen3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讀:3500MB/s,這個速度對於大部份的使用者來說其實也夠用了。 .2023年以後的主流SSD是M.2  Gen4  SSD Gen4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讀:7000MB/s。 .從2023年開始最新的M.2  Gen5  SSD上市了 速度最少是10000MB/s起跳,速度直接比Gen4快上一倍這個肯定是優點,但目前Gen5還不普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部份的主機板並不支援Gen5,而且Gen5 SSD價格貴很多。 所以現在(2024年)組裝的新電腦是直接Gen4 SSD了。(除非是真的預算很有限或舊電腦,才會考慮Gen3) 請參考: SSD PCIe Gen 3  與  PCIe Gen 4  有何差異? 至於舊款的2.5吋Sata接口的SSD,目前也還有,如果你的電腦是2017年以前的舊電腦,建議裝Sata接口的SSD會比較保險一點。 先提結論: SSD 用過就回不去了。 SSD 的選購要點: SSD 是一定要的,容量最少 500G (建議直接1TB或2TB),M.2 Gen4 ,大品牌。 如果你是 2024 年購買全新電腦,那肯定有支援 Gen4 ,但如果是舊電腦,你在購買 Gen4 SSD 之前要先看一下 CPU 及主機板是否有支援。 Gen4 的 SSD 都有向下相容 Gen3 ,也就是你插在 PCIe 3.0 的 M.2 插槽也能用,只是速度不上去,最高只能到 35

【電腦螢幕推薦】通用型(1080P)、電競型(2K)、繪圖型(4K)(2024年11月)

  在開始前先提說明:買螢幕有三個常見的誤區 一、 很多人以為我只要買電競螢幕,遊戲的效果就會更好,其實並不是 ,而是遊戲效果主要還是看電腦效能 ( 特別是 CPU 及 顯示卡 效能 ) ,並不是你買電競螢幕遊戲效果就能更好。 二、 以為只要買 2K 或 4K 螢幕,畫質就會比較好,其實並不是 這只是在同樣的尺寸下解析度更高 ( 可視畫面更多 ) , 2K 或 4K 螢幕對於遊戲、繪圖、影像編輯來說有幫助,但對於一般文書上網看影片用途,你用 2K 或 4K 螢幕可能反而不適應。 三、 買 4K 螢幕「看 4K 影片」跟「玩 3D 遊戲」是不同的概念 簡單來說,只要你是買新電腦,就算只有內顯 HUD630 一樣有支援 4K 螢幕,看 4K 影片沒問題,但玩 3D 遊戲就會卡,因為玩 3D 遊戲吃顯卡效能。   一開紿我先講結論,如果你很忙,你直接看以下六點總結即可: 1.  買新螢幕,一定要選擇有支援 HDMI 的螢幕。 因為 2019 年以後新款的顯示卡只支援 HDMI 或 DP 。 請參考: 請問您的螢幕線是 D-Sub 、 DVI 、 HDMI 或 DP ?   2.  一般使用者選購螢幕不外乎三個考量:尺寸、價格、廠牌。 尺寸: 目前的主流規格約 24~27 吋 ,解析度1080P。 價格: 3000~5000 之間最常見 廠牌: 買你聽過的大品牌,這樣後續維修保固會比較好。 建議: 挑一個27吋,有HDMI、1080P、大約3~4千元即可。 通常是建議選國內品牌,為何?價格便宜、品質還行,送修方便。 請參考: 我要買一個新螢幕,希望不要太亮、不要太黃,畫質不要太差,可以幫我挑一下嗎 ?   3.大部份的使用者都習慣1080P螢幕,如果你沒有特殊需求,你就是直接選擇1080P解析度即可,不一定要2K或4K螢幕。 理由是解析度越高,可視畫面會大,但文字會越小,很多人反而會不習慣,所以一般用途建議就是1920*1080解析度最剛好。 而且如果你是遊戲需求,2K或4K螢幕會吃掉顯卡效能,你反而可能會覺得遊戲卡頓。 補充: 一般螢幕的更新率是60Hz ,電競螢幕的更新率可能會是120Hz以上,如果你是遊戲需求買電競螢幕,可以買120Hz以上的,這個不太吃顯卡效能,2K或4K解析度才會吃顯卡效能。 補充: 因為2K螢幕越來越便宜了(5千以

【電腦組裝】機殼的選購與推薦 (2024年11月)

  FB 網友來電詢問: 請問有什麼種類的機殼是注重在散熱? 嘉豐: 依據您提問的意思是想了解一下 什麼樣的機殼散熱比較好 ,然後再推薦你幾個 散熱好的機殼 想法意思 ! 先在此提結語,每個人的需求與預算都不同, 沒有一款機殼是完美的,每一款機殼都有優缺點,而且很多時候優缺點還是可以互換的 。 舉例,通常散熱越好的機殼,風扇越多,灰塵就越多,而且會越吵,相信這不是您會是理想的機殼模式。 而是您想要追求的是一個符合你個人需求 + 喜好的平衡點,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散熱要好,你要散熱好,那為何不直接開冷氣豈不是更好,電腦涼,你也跟著涼爽? ( 舉例 )   我一開始先講機殼的選購要點,共8點如下: 1. 機殼不要太小,建議要ATX型/標準型 方便散熱、安裝與整線 如果是文書機可以考慮用小機殼,但我建議最好是ATX標準型機殼。 2. 機殼最少會有一個後置風扇,最好是前、後風扇各1 現在有不少機殼都是原裝後1+前2,直接選這樣形式會比較好。 3. 如果您希望散熱好,就選擇上方有散熱孔的機殼    現在有側邊散熱孔的機殼很少,散熱通常是前進-後出 關於機殼的散熱效果,除了風扇之外,差別就在於有沒有上方散熱孔。 4. 在價格方面大約在1000~3000之間  太便宜或太貴都不建議,通常價格在1千元以上的機殼,鐵板都不會太薄,比較有品質, 而1千元以內的機殼建議就不用考慮了。 5. 是否要裝光碟機,HDD要裝幾顆? 在目前現階段新款的機殼大都沒有光碟機的空間,而且傳統硬碟HDD的空間通常只有2顆。 6. 目前新殼的機殼通常有玻璃側透,有一些還會原裝RGB風扇 玻璃側透跟RGB風扇不影響效能,純粹看個人喜好。 7. 沒有一顆機殼是完美的,所以你要抓大放小。 您想要的散熱好,又靜音、方便清潔、有質感,又便宜 (說真的沒有這種機殼)。 主要還是要根據你自己的需求、預算、喜好,然後抓大放小,不需要糾結,你的機殼買的再好,都跟你的電腦效能無關。 8. 機殼前方最少都有2個USB孔,但不一定有前方Type-C USB孔通常在2~4個,但不一定有Type-C,如果你希望要有前方Type-C,挑機殼時要注意。 好,如果你很忙,以上機殼選購重點你看過就好了,就不用再往下看了。 如果你有空,那你繼續往下看~~ ------ 大部份的機殼都是黑色的,極少部份款式有白色 ,至於其他的顏色就

【每月電腦組裝資訊】現在目前組裝以第14代為主(2024年9月版)

目前每個月都會新增一篇電腦組裝說明,其實組裝的 大原則 都是一樣的,會在文章前面補充一些當月的組裝最新資訊,如下: 一、intel第14代K版CPU(超頻版)在2023/10/17上市,非K版在2024/1/9上市。 目前2024年組裝會以第14代為主 ,而主機板的腳位沒變,所以一樣是700系列 (第12、13、14代都是一樣的1700腳位) 在價格上,第14代新上市本來就會比較貴,再加上搭配的700系列主機板也是比以前更貴,也就是說,現在組電腦真會比以前貴滿多的。 問:何時是買電腦的好時機 ? 答: 買電腦的好時機主要還是要看您的需求,如果有需求,現在就是組裝的好時機;如果沒需求或不急,那肯定是越晚組越好,因為電腦一年一個世代,「明年」永遠有最新款。 ( 說明 ) 問:這次Intel 13&14代 CPU的災情,想聽聽你的看法? 答: 我目前就遇到三顆故障,三顆都是i9的,目前已經有解決的方法,簡單講就是要更新2024年8月以後的BIOS版本。 請參考: 關於 Intel 13&14代 CPU的災情,請更新2024年8月以後的BIOS版本,避免CPU電壓過高問題 二、目前組裝常用CPU有以下四顆,第14代非K(不超頻),有內顯。 . i3-14100 【 4 核 /8 緒】 3.5GHz( ↑ 4.7GHz)/12M/UHD730/60W . i5-14500 【6+8核 /20 緒】 2.6GHz( ↑5 .0G)/24M/UHD770/65W . i7-14700 【8+12核 /28 緒】 2.1GHz( ↑ 5.4G)/33M/UHD770/65W . i9-14900 【8+16核 /32 緒】 2.0GHz( ↑ 5.8G)/36M/UHD770/65W 第13代及最新的第14代都是1700腳位,主機板600及700系列都有相容,但要注意先更新一下BIOS。 補充: 如果你是組第 14 代 CPU ,建議主機板還是用 700 系列,這樣省事省心,比較不會有問題。   三、第14代的700系列主機板有兩種版本DDR4及DDR5 目前有兩種組法 第一種: 第14代CPU+ B760 DDR5  主機板 (較貴) 第二種: 第14代CPU+ B760 DDR4  主機板 (較便宜) 總言之就是

【筆電選購推薦】要如何挑選一台筆電?(2024年5月)

筆電的型號非常複雜, 例如 ASUS Vivobook 14 X1404VA 或 ACER Aspire 5 A514-56M-55H0 , 這誰看得懂? 這誰記得住?  因此提出來講這個案例的意思是, 筆電的型號真的太多太複雜了,光是看型號連我也會看錯,更何況是其他人或是您。      所以在買筆電的時候,你主要還是要以你需求、預算、個人喜好為主,然後看規格,怎麼看?   接下來提本篇重點:如何挑選一台筆電?   在開始之前,再次多言一句,時常遇到這樣的詢問: 問:我想要一台文書型筆電,可以給我推薦一下嗎? 答: 【筆電評價/推薦型號】 詢問筆電評價如何、詢問推薦機型 ( 請先參考本篇 ) 很多客戶網友習慣只提需求及預算,然後嘉豐你來幫我挑,這樣會很耗時沒辦法。為何? 還是再次提醒先爬文做功課,再來詢問是對您我時間效率是比較快速與達成,接著我要講的都在文章裡面了 ( 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一篇 ) ,然後你不想看,您只想一個一個問, 如果每個客戶網友都要這樣,那再多的嘉豐也沒辦法解決您的問題。 網友: 我很忙,你的文章寫的那麼長我真的看不完,麻煩直接報明牌給我好嗎? 嘉豐: 我還真的幫你準備好了,請依照你需求參考如下的筆電推薦: 1.  文書型  / 輕量2D遊戲 / 輕量2D繪圖 2.  高效能型消費機 /影像處理/2D繪圖需求 3.   電競型  /  遊戲機  / 適合3D遊戲 4.  電競型  /  繪圖機  / 適合3D繪圖 5.   影片剪輯需求 先講重點:價格、效能、輕薄  ←你只能3選2,沒辦法3選3。 很多人會糾結一大堆就是卡在這裡,要便宜,要效能好,要更輕薄,還要品質好,服務好...(理想很豐想,但現實沒有啊) 另外就是「看的的越多越煩」,例如:問10個網友有11種建議。 直接簡單給你一個推薦名單,主流款,雖不完美,但也沒有太多地雷。 筆電有分消費型、電競型、創作型 . 消費型 價格約在2萬~3萬左右, 主打高效能,輕薄。 報明牌: ASUS X1404VA 14吋單碟 、 acer A514-56M 14吋單碟 . 電競型: 價格約在3萬以上 ,主打3D遊戲及繪圖用途。 報明牌: MSI Cyborg A13UDX 15吋 、 acer PHN16-71 16吋 . 創作型: 價格約在3萬以上 ,主打繪圖及剪輯用途 報明牌: msi Pre

【選購與推薦】NAS網路儲存裝置:檔案備份及檔案分享(2024年11月)

  NAS( 網路儲存裝置 ) 的功能有很多,一般使用者與玩家的需求也不同,本文我主要是針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明。 NAS 其實就是一台小電腦 ,搭配相關的 APP 之後功能其實非常多,例如網站伺服器、檔案伺服器、郵件伺服器,經常 BT 下載的使用者還可以直接在 NAS 上設定 BT 下載等等。 但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買 NAS 主要還是為了 檔案備份 及 檔案分享 這兩個功能,另外 NAS 還有 資料夾的權限功能 ,這也是很多使用者需要的功能,特別是中小型企業。 如果你有「大量及頻繁」的備份需求,那 NAS 是一定要的,你用 NAS 備份,肯定比你插行動硬碟來備份還要方便,缺點就是 NAS 比較貴。 另外 NAS 雖然可以設定一對一備份 (RAID 1) ,但就算 NAS 本身自動備份也並非萬無一失,總之, 如果您的檔案非常重要,請多備幾份 ,而不是把備份全交給 NAS ,那萬一 NAS 自己掛了,你就完蛋了。 關於NAS的選購,一開始我先總結一下: 沒有一種完美的備份方案,又省錢,又安全,又省時間,你只能針對自己的需求及預算抓大放小 ,而不是都不備份,等到檔案不見了才在怪硬碟爛或是Win系統爛(中毒)。 如果你有檔案分享與備份的需求,NAS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只要你家有路由器, 你加裝一台NAS真的不困難,缺點只有一個,要多花錢 ,這一點沒辦法,這就要看你是想要方便,還是想要省錢了。 但你要這樣想,跟你的硬碟故障「資料救援」比較起來(最少2~3萬救援費用),買台NAS似乎也不貴,入門款2槽的機型幾千塊就有了,現在反而是硬碟比較貴,例如光是一顆24TB的NAS碟都要2萬了,買兩顆就4萬了....   好,關於 NAS 的選購請看以下常見問題: 問 1 :什麼人需要 NAS ? 答:一般使用者 如果有 大量的檔案 ( 圖片或影片 ) 需要備份 ,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備份在行動硬碟裡,但每次都要拔插行動硬碟很麻煩,如果能透過網路直接備份或存取相對方便很多。 而 中小企業 則是需要有 檔案分享 及 資料夾權限 控管功能。 至於有些人會有定期備份的需求,這也可以透過 NAS 提供的備份 APP 來處理,可以幫你把電腦裡的檔案 同步備份 到 NAS 。    注意: 如果您需要備份的檔案不多 ( 例如低於 100GB) ,那不一定需要 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