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懶人專用包】智慧型手機選購與推薦(2024年2月)

 

買手機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要買哪一支比較好?       

什麼叫比較好? 你可能會說CP。其實你只要買當年新款的手機通常都ok,你只要注意二點,一是買你聽過的大品牌,二是不要買太便宜的(大約1萬左右這個區間最香)


一、什麼叫大品牌?

1. 主要大品牌:AppleSamsungGoogleSONY

2. 其他大品牌:ASUS、小米、OPPOVIVOSHARPNokiaHTC

3. 子品牌(副牌)紅米(小米)榮耀(以前是華為,現在不是)Oneplus(OPPO)realme(OPPO)iQOO(VIVO)

以上的品牌看起來雖然很多,但在台灣你能挑的品牌不多,大概只有AppleSamsungSONYGoogleASUS,為何? 因為大部份的大陸品牌在台上市並非與大陸同步,往往晚了很久,甚至根本沒有在台上市(你想買也買不到啊)

買手機有一個重點,買新不買舊,你要買就是買當年的最新款,如果上市沒有同步,不是最新款,很多人就會買不下去了。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台灣有不少人對大陸品牌的手機有「資安疑慮」,這一點無解也解釋不清楚,但其實大陸品牌的手機最有CP值,這一點相信你也知道。

大陸品牌如果真的要買,建議小米(紅米)OPPOVIVO這些比較知名的品牌,為何?相較於其他的大陸品牌在台灣真的小眾很多,小眾品牌在系統穩定性及售後可能比較有問題。

每年9月是手機的重頭月,因為新iPhone會在9月發表,而不管新款iPhone的規格怎樣,iPhone確實就是手機的領導品牌,基本上每年就是9月最熱鬧。


問:哪一個品牌比較好?
答:這不是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品牌偏好,有些人就是愛用蘋果,有些人就是愛用三星,有些人喜歡SONY,這個都OK啦,你就是挑你喜歡的品牌即可,為何?

你挑大品牌,後續的維修保固比較簡單,也比較有保障。例如在台灣你挑華碩手機,我就覺得很好,有問題要送修相對容易而且價格合理。

二、什麼叫不要買太便宜的?
先來看一個常見問題:手機會不會越來越便宜?
答:去年的過季型號會,但今年的新款手機不會,也就是說其實每年手機的價格都差不多,並沒有越來越便宜這種事,反而新款手機還會比較貴一點,大概的價格區間為:

.旗艦機 (3萬以上)  
.高階機 (2萬以上)  
.效能機 (1萬左右←有CP
.入門機 (6~8←孝親或小孩適合

請盡量選擇6千元以上的手機,為何?
一分錢一分貨,目前手機通常建議要選擇6吋以上,4G 記憶體+128G 儲存空間,以這個標準來說6千以內沒有,就算有也都是小品牌或副牌。簡單講手機你是天天在用,不需要為了省那1~2千塊,然後讓自己用的很不順心,這樣真的不值得。

目前大約在1萬左右這個價格帶是甜蜜點你如果願意花1萬左右真的可以買到一支很好用的手機了,在效能上肯定沒問題,無論速度、容量、拍照等等都有一定的水準表現,我會建議您最少買這個價位的手機。

目前如果是15以上的手機,在效能上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差別可能只是在於更快的CPU,更多的記憶體及儲存空間、更好的相機,但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夠用就好(CP),並沒有需要買到當年的旗艦規格。

如果是安卓的旗艦機掉價可能比較快,因此可以等幾個月再買會比較划算。

多說一句:近年來安卓旗艦機越賣越貴,這反而是給蘋果機機會,為何?安卓機只要超過2萬,很多人就會想...那為何不甘脆買蘋果,以前不買是因為貴,現在都差不多了嘛。

花一樣的錢,但用蘋果手機還多了一個好處:有面子。這就是iPhone最無敵的地方,讓使用者有面子。


問:那些低價的手機為什麼會那麼便宜?
答:同樣都是智慧型手機,一樣是6.5吋螢幕,4G 記憶體,64G 儲存空間,5000萬像素4鏡頭相機,5000mAh 電池,但便宜的5千左右就有,為何?答:因為不耐用。這種低價手機往往用2年左右就覺得速度不行了。

這也就是為何我會說盡可能買1萬以上的手機,真的可以用久一點,用個3~4年沒問題。

如果你預算OK,我會建議直接花2萬多買一支iPhone算了,為何? cpu快,再加上支援系統更新比較久,安卓機通常只支援3~4年左右,而iphone 可以到5~6年的系統更新。


三、手機的效能好不好,主要是看什麼? 
主要看手機晶片SoC (Systems on chip)等級SoC其中包含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形處理器)NPU(人工智能)ISP(圓像信號處理)、其他(如網路晶片)

目前手機晶片常見有五家:
.蘋果(A系列)A17 Pro (iPhone15 Pro)A16 
.高通(Sanpdargon)8+ GEN 38+ GEN 2S888+S870
.三星(Exynos)Exynos 22001080
.聯發科(天璣) 93009200+(高階)8200(中階)1200(低階)
.華為(Kirin) Kirin 9000

以上說是五家,但你其實只需要注意二家即可,蘋果的A系列,跟高通的S800系列


以上你看年份就清楚了,目前最新蘋果是A17 Pro晶片,高通是8+ GNE 3晶片。

以高通S為例:8XX代表高階,7XX為中高階,6XX為中階,建議最少都要7XX以上。

其實除了晶片等級之外,還有時脈跟核心數的差別,不過這個比較不重要,並不是時脈高或核心比較多就比較快,最重要的還是晶片等級,越新款的越好

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中階7XX以上晶片就可以了,當然啦肯定是晶片等級越高效能越好,特別是有遊戲需求的玩家,請盡量選擇當年最新款的晶片,例如高通8+GEN 3或蘋果A17,這樣遊戲的體驗才會好,不會卡。

如果是低價位的手機,CPU晶片肯定也是低階,這樣效能也就不好,往往用沒2年就覺得手機太卡了。

補充:手機CPU性能天梯圖
從天梯圖中你可以知道目前效能最好的是高通8+GEN 3及蘋果的A17晶片。如果您有遊戲的需求,請特別注意晶片的等級。如果是一般需求的使用者來你只要買當年新款的手機即可,一定都夠用啦。


四、螢幕尺寸要幾吋比較剛好?
大:6~6.8 ←目前最常見 
中:5~6
小:4~5 

手機尺寸我覺得在5.7~6.5吋最剛好,低於5.7吋的手機我真的覺得太小了,如果是長輩的話,建議手機螢幕真的是越大越好,但也不要超過7吋啦,那麼會變成平板了,哈哈。

長寬比:16:9(傳統)18:9(全面屏),甚至是21:9(SONY)你就會覺得螢幕比較長一點。

屏占比:2017年以前手機屏占比大約75%左右(有額頭跟下巴)
2018
年以後有了全面屏,屏占比可以到80~90%
2019
年以後有曲面屏,屏占比甚至可以接近100%。屏占比當然是越高越好,這表示在同樣的螢幕尺寸下手機會越小隻。


手機的螢幕尺寸肯定是挑選的重點,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如下:

1. 螢幕面板(色彩)LCD(中低階常見)OLED(高階常見)
常見的是IPS LCD面板,現在還有OLED(AMOLED)OLED面板的優點顏色較鮮艷、亮度高、較省電、可以彎曲(可做曲面屏或折疊屏),目前高階手機常都是OLED面板,OLED面板才能做屏下指紋。
 

2. 螢幕解析度(清晰度)在同樣的尺寸下,解析度越大越細緻
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會覺得手機螢幕看起來比電腦好,因為在同樣的解析度下手機只有6吋,而電腦的螢幕隨便都22吋以上。


3. 螢幕更新率(刷新率)如果沒有特別強調就是60hz(基本)
螢幕更新率越高你會刷網頁時感覺會越流暢,還有你在玩遊戲越沒有閃屏及殘影的問題,因此有一些手機螢幕更新率可以到90hz120hz以上更新率,這通常在中高階機中比較常見。

刷新率越高畫面越流暢,但缺點就是較耗電,所以就算是高刷新率的手機也能手動調整刷新率,另外現在有所謂的「自適應刷新率」也就是系統會根據使用情況自動調整要60hz120Hz更新率以達到省電的目的。


五、記憶體/儲存空間,要多大才夠用?
目前建議你最少買到6G/128G,最好是6G/256G以上,這樣會比較夠用。

前者記憶體是執行程式的地方,後者儲存空間是存放個人文件、照片、音樂、影片及各種APP的地方。

目前無論是什麼價位的手機,最少都要6G+128G以上,最好是8G+256G 以上,至於是否要到256G、甚至512G以上那就看你的使用情況了,如果您常常拍照或攝影的話,儲存當然是越大越好。

有些手機能夠插記憶卡擴充,但在使用上最好還是內建的比較方便,因此目前最好是256G以上的儲存空間我覺得是一定要的。

記憶體的速度等級LPDDR5(最新)>LPDDR4>LPDDR3
儲存空間的速度等級:UFS 4.0(最新)>UFS 3.1>UFS 3.0>UFS 2.2
↑等級不同速度有差,但一般來說不太會強調這個,一般只會告訴你記憶體與儲存有幾G

六、鏡頭:拍照/攝影 
鏡頭有分前鏡後鏡(主鏡),主要是看後鏡規格。目前市面上的手機拍照像素大約在1000~6000像素之間,理論上像素越高越好,但實際上還要看感光元件、影像傳感器、鏡頭等級等等。

目前常見的有單鏡、雙鏡、三鏡、四鏡,以前可以從鏡頭的多寡來區別等級,但現在可能連千元機可能都有四鏡頭了。

現在的手機鏡頭越來越多,每一個鏡頭都有特定功能除了主鏡頭之外,最重要的是廣角及望遠,其他還有夜拍、超廣角、微距鏡頭等等,另外搭配不同的光圈,還有是否防手震功能、是否有HDR等等非常的複雜。

攝影方面最少要能錄1080p FHD影片、另外更高階的手機可以錄4K UHD (3840 x 2160) 8K (7680 x 4320)目前高支援到8K,另外影片錄製還有分每秒3060格的區別。

很多手機都很強調拍照及攝影的功能,你如果去仔細比對規格,說真的你看不出個所以然,但有一點是很肯定的,越貴的手機拍照功能越好。

因為目前的手機大部份都有雙鏡頭了,拍照功能也都不會太差啦,我反而覺得鏡頭的問題不是問題。能不能拍出好的作品,手機的拍照功能當然不能太差,但大部份的時候拍照好不好也不是手機的關係,重點還是人,拍照的人。

每一家手機廠都會有自己的相機優化技術,就算同樣規格的相機拍起來的效果也不一樣,至於優化的效果好不好,我想這很主觀啦,例如有些品牌的手機自拍預設都是美顏,拍起來不像本人(大陸品牌常見),而有些手機拍起來則比較像本人。

目前手機溢價主要的差別是在相機的等級,相機越好,手機越貴,但也不是人人都需要這麼好的相機(拍照效果),所以囉,相機這個部份真的要看個人的需求。
 

七、電池續航力、快充與無線充電
目前常見的電池容量大約在3000~5000mAh之間,一般是3500mAh,如果是4000mAh就算大電池,建議選擇在4500mAh以上,越大顆的電池理論上續航力越久,但事實上不一定,主要還是要看您的實際使用情況,因此你不要太相信官方講的電池的續航力,你如果整天滑手機滑不停,二充或三充是很需要的,行動電源請準備。

另外每隻手機的能耗比都不一樣,再加上系統的優化也不同,因此也不用太迷信大電池=高續航。

再來是快充能力,每個品牌都有快充,從30W~120W都有(瓦數越大,充電越快),常見的快充大約是20~30W,目前最快是120W快充,不過建議到65W快充就算很好了。

現在還有無線充電,雖然在使用上很方便,但需要再另外購買充電板,並非剛需。

問:充電越快(快充)是不是越傷電池啊?
答:電池是消耗品,你用久了就算是10W的慢充一樣會造成電池損耗,因此你怎麼方便怎麼來,不需要太擔心快充傷電池。

如果真的要講,建議方便充電時就可以先充個電,不需要讓電池都快耗光再充,這樣反而傷電池。

其他特殊功能
.螢幕可折疊2020年以後才有,但因為價格貴,目前不普及。
.屏下解鎖、面部解鎖、指紋解鎖,是否為全面屏
.前鏡頭還有升降、翻轉、水滴、打孔、瀏海、靈動島等等
.是否有雙喇叭、立體聲等等
.是否有NFC,可以讓你綁定悠遊卡或其他需要刷卡的功能
.防水等級例如IP68,第一個數字6是防塵等級,第二個數字8是防水等級
.是否有無線充電
.是否有附快充頭
以上些特殊功能當然會影響到你的使用體驗,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為何? 你買來用一陣子,你就習慣了。


 

九、系統:要Android,還是iOS
目前手機有二大作業系統googleAndroid(安卓) appleiOS
簡單講除了蘋果手機之外,通通都是安卓系統。以前很多人會覺得蘋果的iOS比較好用,系統也比較穩定比較不會有問題,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漸漸的不存在了,安卓系統也越來越好用了。

目前主要還是使用者的習慣問題,例如長期使用蘋果手機的人已經習慣了iOS系統,你要他換成安卓他可能會覺得非常不習慣不能適應,這種情況是存在的。(說明)

但如果平常使用安卓系統的使用者換成蘋果手機,好像也沒什麼問題,最常見的問題是蘋果手機要怎麼把檔案COPYPC,這個可以靠第三方軟體例如DoTrans解決。請參考:在檔案總管把iPhone的照片及影片COPY出來

使用者介面設計(UI)及優化的問題,這對蘋果來說沒問題,蘋果強就是強在使用體驗更好,系統更流暢,但在安卓機中因為各家手機的優化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上真的會有一點點差異,這一點要注意,請盡量選擇大品牌,在優化方面比較有出問題。

對了,手機你可以選擇安卓或蘋果都可以,但如果是平板的話,那你只能選蘋果的iPad,這點沒有懸念。

 



十一、該選哪家電信公司?
目前台灣有三家中華、遠傳、台灣大哥大。該選哪一家的重點其實是訊號品質,這一點很難講,因地點而異,你只能試試看才知道,目前各家都有試用7天的服務,可以先試試比較準。

以我來說,在我的店裡面,我之前用過中華、台灣大哥大、台灣之星,訊號都不行,但我只要走到店門口訊號就正常了,怎麼辦?我最後換了遠傳但訊號也差不多。

後來我把手機換新了,咦,感覺好像好多了,在屋裡雖然訊號還是不太強,但至少不會漏接了(心裡作用?) 可見手機也有關係,總之手機也不會太舊。

再來還有資費問題,每一家都有組合套餐的各種優惠活動,老客戶綁約、新用戶跳槽、各種眼花瞭亂的贈品總之資費真的非常複雜,但有一點要強調,我個人覺得4G 吃到飽是需要的,因為現在打電話的情況反而比較少,打網路電話的需求比較高,所以4G吃到飽我覺得大人很需要,小孩就看情況。



十一、你是什麼需求?
一般需求:這種最多,主要看螢幕尺寸、儲存空間即可,大約1萬左右就很好用了。

遊戲用途:晶片不能太差,螢幕有90hz以上更新率,4000mAh以上大容量電池,最好是蘋果A17或高通8+Gen2以上,大約2萬以上比較能滿足你。

拍照攝影用途:講就是一定要高階機以上,儲存空間要越大越好,大約要2萬以上比較OK
 


十二 、買手機通常有三種人:

第一種:沒有預算問題 (就是要買旗艦機,有品牌偏好)
這一種人沒有什麼好說的,當年最好的手機是哪一款就買哪一支,簡單明瞭,最常見的就是果迷,蘋果出什麼就買什麼,都不用看規格也不用看價格的。


第二種:CP值導向  (也就是效能機,希望規格不會太差)
大部份的人都是第二種,不需要買到旗艦機,但也不希望手機太差,價位大約在1~2萬之間,主要還是看您的需求與個人偏好,看是要儲存空間大一點,還是鏡頭好一點,還是晶片效能高一點,總之,你就是挑當年出的新款手機就對了。
 

第三種:入門機 (能用夠用就好)
入門機的甜蜜點通常是在6~8千塊左右,這個價位其實就是孝親機或小孩機,如果是你自己要使用建議還是要抓8千元左右會比較剛好,畢竟現在手機是生活必需品啊,你天天都在使用啊。


2021
5月我看到一則新聞很有意思。
標題:手機用4年想換!「iPhone 1112」女生全不買,為何?
說明:表示自己用了4年的舊手機準備退役,最近她也開始研究iPhone111212 Pro的功能、外型、大小及價格。她強調「兩顆眼睛三顆眼睛,不同材質顯現出的顏色,甚至到最近新出的紫色,看似很用心的一直在評比」。然而到最後她仍沒有選擇購買任何一支手機,無奈指出原因「我明白,我不是選擇障礙,我只是沒有錢」。



以下為202312月當季款,以價格來區分

目前無論是什麼價位的手機,一律建議最少是8G+256G 以上

3萬以上 (旗艦機
.蘋果:iPhone15 Pro、Pro Max (20239
.三星:S23 Ultra  (20232)
SONYXperia 1 V (20236)
SONYXPERIA 5 V (20239)
GooglePixel 8 Pro Pixel 8 (202310)
VIVOX90 PRO (20231
OPPOFind N3Find N3 Flip (202310)
.三星:Galaxy Z Flip5Galaxy Z Fold5 (20238
ASUSROG Phone 7  (20234


2~3 (高階款)  
.蘋果:iPhone 15 、iPhone15 Plus (20239)  
.三星:S23S23+ (20232)
ASUSZenfone 10  (20237)
SHARPAQUOS R8s (202310)
VIVOX90  (20231
OPPOFind N2 Flip (20232)  
OPPOReno10 Pro+ (20237)  

15~2 (中高階)  
.小米:Xiaomi 13T Pro (202310)
.小米:Xiaomi 13T (202310)
.蘋果:iPhone SE (20223)  
VIVOV29  (202310


1萬左右 (效能機/CP)
.小米:13 Lite (202310)
紅米(Redmi)Note 12 PRO+ 5G (20234)
.三星:Galaxy A54 5G (20233)
SONYXperia 10 V (20236)
GooglePixel 7a (20236)
OPPOReno10 Pro Reno10 (20237)  


8千以內 (入門機/平價機)
OPPOA79 (8GB+256GB) (202311)
OPPOA38  (202310)
OPPOReno 8T  (20232)
.紅米(Redmi) Redmi 12 5G (20239)
.紅米(Redmi)Note 12 5G  (20234
.三星:Galaxy A34 5G (20233

 



現在買手機基本上就是在「手機效能 VS 品牌認同」之間二選一。

智慧型手機我記得是從2013年開始普級的,至今也整整十年了,應該人人都有用過智慧型手機,然後呢?現在已經不是買哪一支比較好的問題了,都用了那麼多支了,又不是沒買過,現在反而是「多久換一支」以及「大概要買什麼價位」的問題。

現在的手機真的是大同小異,除了品牌不同之外,你覺得有什麼差別? 只要是同價位的幾乎就沒差別。

特別是現在換手機很正常,除了極少數的人一定要把手機用到壞之外,大部份的人平均3~4年就會換一支新手機,為何?

因為手機是生活必需品,手機只要用的不順心,你每天日子都會過的很鬧心,說穿了,手機就是你的個人感受與心態上問題。



總結一下:手機有價,但你的奇摩子無價。

手機的迭代更新很快,你要挑到一支很爛的手機反而比較難,大部份的手機功能都是大同小異,你該關心的不是CP值,而是你自己喜不喜歡。

CP值只是一個參考點,但不是重點,你買手機是看CP值嗎?才怪!
你最後會買你喜歡的那一支,而不是CP值最高的那一支。

簡單講:手機是生活的必需品,手機是你自己在用,請不要為難你自己,手機該換就要換,而不是用到壞才換

最後再補充一點,現在手機的規格與外型真的是大同小異,要說比較有差異的,可能就是剩下品牌不同,系統不同吧,因此你會發現,最後你挑的通常是品牌,看你喜歡哪個品牌。

如果單純看品牌,我會這樣建議,預算如果超過2萬,我建議就直接買iPhone了,速度快,而且耐用。

如果預算在1萬左右,這種最常見,能挑的型號也很多,我會建議小米或三星,至於要選那個牌子,這要看你比較不討厭韓國或大陸而定。

低於6千元以內的都不考慮,因此最低抓6~8千之間,那就是紅米或三星了,然後盡可能挑大品牌的熱門款,這樣你要買配件(如手機殼)才會比較多樣+好買。

2萬以上的高階機型的溢價主要是在相機,也就是越好的拍照功能越貴,但拍照功能對於大部份的使用者來說,其實也不是剛需,因此現在買手機,最香的區間就是1~2萬,肯定能買足你的需求。


 

補充:

1. 手機評測有什麼好看的?
手機的評測,特別是跑分,我覺得特別無聊,為何?晶片越強,效能越高,還需要你跑分嗎?還有人會評測散熱、電池續航力什麼的,其實這個也不準,主要看個人的使用情況而定。


2. 手機的開箱可以看一下
看一下手機有什麼配件、手機的外型、質感、大致的功能,使用的體感等等,我想這個比較有需要。


3. 外型:重量、質感、材質
現在的手機其實外型大家都差不多,就算你買國民機質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因此外型方面肯定不是你挑手機的重點,真的都差不多。


4. 你買手機是買來用的,不是買來跑分的,也不是買來比規格的
你太過強調「規格」的後果就是你每年都需要買新機,但你有用手機拍過什麼好看的照片嗎?有錄過什麼精采的短片嗎?通通沒有,你就只是錢多而已。


5. 給未成年的小孩買手機,該注意什麼?
答:請在小孩的手機安裝Google family link,在跟家長的手機配對,可避免小孩整天滑手機。


6. 手機需要貼鏡頭貼嗎?
答:手機的螢幕貼這個基本上是一定要貼的,比較安心,但鏡頭貼建議不要貼,理由是會影響拍照效果。當然啦,如果您就是擔心鏡頭摔到,而且不在意拍照效果的話,那貼就OK


7. 該怎麼從手機的型號看出新舊及好壞?
答:手機的型號眼花瞭亂,你光看型號,你真的無法分辨到底誰新誰舊,規格誰優誰劣。
手機的命名除了蘋果的iphone比較簡單易懂,你可以直接看型號就知道新舊,但大部份的安卓手機的命名都非常混亂,再加上型號眾多,你真的看不出來這個型號到底代表什麼,所以你只能直接從上市日期、規格、價格來判斷,特別是價格,你就算不懂規格,你光看價格也能大概知道等級。入門約8千,CP值約1~15,高階機2~3萬,3萬以上是旗艦機。


8. 手機盡量選擇大品牌的熱門款
選擇大品牌是日後維修方便,選熱門款是你比較好買配件,例如手機殼什麼的。


 

補充一下品牌特點:
 *
蘋果:手機的領導品牌,這個不需要我多廢話,如果你預算OK,買蘋果手機最簡單。優點是最強的SOC、使用體驗更流暢、拍照更真實,攝影效果佳;缺點是充電慢、散熱不好、價格貴、APP付費操作會比安卓貴。

 *三星:安卓手機的領導品牌,特色是螢幕等級及拍照功能,從入門、高階到旗艦全系列的手機都有。

 *SONY走高端品牌路線,特色是拍照及攝影功能。

 *GooglePixel系列,主打拍照及google服務的整合,走旗艦機路線。

 *華碩:主打Zenfone系列(入門機),不過從2019 Zenfone6開始走旗艦機路線。

 *OPPOCP值路線,充電5分鐘,通話二小時,讓人印象深刻。

 *VIVOCP值路線,中國品牌手機銷量前三強是小米>OPPO>VIVO

 *小米:小米一直給人高性價比(CP)的印象,但從2020年小米10開始走高端品牌路線。

 *紅米:小米的子品牌,主要是取代小米強調CP(低價)的位子

 *HTC品牌還在,但...風光不在,從2021年開始幾乎沒有新機上市了。

 *NOKIA大多是中低價位的手機。

 *華為:大陸手機的領導品牌,高端品牌,技術領先,華為有自己的手機晶片Kirin系列,5G技術領先。2019年因為中美貿易戰的關係,googleAPP服務不支援華為手機,也就是華為手機無法安裝google相關的app,這對台灣的用戶來說影響很大,所以暫時不推薦。

 

 

後記:

我的本業是個人電腦,我沒有賣手機,我特地寫這一篇文主要是方便網友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手機的規格與如何選購一支適合自己的手機。

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我自己查詢,畢竟現在手機是剛需,大部份的人沒有電腦沒關係,但沒有手機真的不行,日子沒辦法過啊~~

 

相關文章:【懶人專用】談手機系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站長資訊:嘉豐電腦 

 詢問方式:常遇到的問題
 電腦組裝:找嘉豐/組電腦



以上文章部分出處於  歐飛先生僅供技術學習交流使用如有冒犯之處請來信告知




 


熱門討論案例

最常遇到問題

【懶人專用】電腦零組件及週邊設備選購系列彙整說明(2025年6月)

  ( 新 ) 客戶詢問: 請問有沒有一系列從頭講解電腦組成 ? 嘉豐: 有,目前有開放一個「電腦選購」系列,就是專門在講解電腦組成的零組件及選購,隨著該系列文章文章越來越多,很多新 ( 舊 ) 客戶可能找不到,所以會陸陸續續把電腦零組件選購說明整合在這一篇。 以下的零組件選購文也會一直不斷疊代更新。 一、電腦主機零組件:   ▎ CPU   (2025年6月) ▎主機板   (2025年6月) ▎顯示卡      (2025年6月) ▎記憶體    (2025年6月) ▎固態硬碟 SSD     (2025年6月) ▎傳統硬碟 HDD     (2025年6 月) ▎電源供應器      (2025年 6 月) ▎內接 DVD 燒錄/藍光燒錄/外接式光碟機      (2025年6月) ▎機殼      (2025年6月) ▎ CPU 散熱器      (2025年6月)   二、週邊設備 ▎螢幕      (2025年6月) ▎電競螢幕   (2025年6月) ▎鍵盤、滑鼠、喇叭      (2025年6 月) ▎耳機麥克風     (2025年6月) ▎網路攝影機   (2025年6月)   ▎無線路由器 (wifi) & 交換器      (2025年6月) ▎ UPS 不斷電系統   (2025年6月)     ▎點陣 / 噴墨 / 雷射印表機   (2025年6月)   ▎ USB 隨身碟/ 2.5 吋行動硬碟/ 3.5 吋外接硬碟   (2025年6月) ▎ NAS 網路儲存裝置   (2025年6月)   ▎客戶專用/電腦週邊設備的選購建議   ...

【懶人專用包】筆電選購建議與常見問題(2024年)

  本文收錄的是筆電選購的常見問題,建議您可以利用「 Ctrl+F 」來搜尋本文的關鍵字,這樣比較快一點,否則本文的文章真的太多了,不要說你,連我自己也看不過來。   ※ ( 以下文章無法點選還再補文中 ) 筆電選購懶人包目錄 一、 常見問題   ←推薦 二、 筆電推薦 / 報明牌   ←推薦 三、 網友詢問系列   ←這是最受歡迎的系列 四、 筆電選購問題 五、 筆電選購經驗談 六、 教學-學習文 七、 筆電升級及維修   一、常見問題   1.   詢問筆電評價如何,可不可以買?   ←筆電問題,發問技巧 2.   筆電選購推薦:如何挑選一台筆電    ←這一篇是筆電選購的精華版 3.  筆電的規格怎麼看 4.   筆電選購最常被問的三個問題 5.  筆電改機後的保固怎麼算? 6.   買筆電時,您需要注意的雷區 7.  大原則你掌握好,小細節你自己取捨,不用太糾結 8.  筆電要買什麼牌子比較合適? 9.  購買全新筆電的注意事項   10.  我想要一台 14 吋、輕薄、高效能的筆電,預算 5 萬 11.  你應該把重點放在保固與維修 12.  我想要挑一台繪圖用的筆電     13.  如果我要買筆電,我會買哪一台?   14.  Mac 的筆電可以買嗎? 15.  筆電的 CPU 型號怎麼看?   16.   微軟的筆電 Surface Pro 6 可以買嗎?   ↑回目錄   二、筆電推薦 / 報明牌 1.  筆電推薦報明牌:文書型 / 輕量 2D 遊戲 / 輕量 2D 繪圖   2.   筆電推薦報明牌:高效能型消費機/影像處理/ 2D 繪圖需求 3.   筆電推薦報明牌:電競型 / 遊戲機 / 適合 3D 遊戲 ...

【每月電腦組裝資訊】目前組裝不缺CPU,但缺高階顯卡,N卡或A卡都缺,但RTX5060Ti及5070已經有貨了(2025年6月版)

目前每個月都會新增一篇電腦組裝說明,其實組裝的 大原則 都是一樣的,會在文章前面補充一些當月的組裝最新資訊,如下: 一,2025年6月更新 目前組裝不缺CPU,但缺5070TI以上高階顯卡,N卡或A卡都缺。 等了二年新款的RTX50系列終於在1/31上市了(5090及5080)、2月上市(5070TI),但直到現在6月還是很缺。 目前高階顯卡5070TI、5080、5090依舊缺貨,AMD的9700及9700XT也缺貨。 RX 9070 效能對標 RTX5070 RX 9070XT 效能對標 RTX5070TI 只要N卡一直缺貨,A卡就會有人買,但目前的情況跟N卡一樣,有上市但沒貨,你想買也買不到! 但目前新款的RTX5060、5060TI及5070已經有貨了。 二、Intel目前組裝是第14代及第15代都有人組 例如:i3-14100、i5-14400、i7-14700都還有貨,還是有不少人組。 目前第15代的非K只有U5 225F、225、235三款上市,那U3、U7、U9的非K呢?  (答:不知道何時上市) 第15代的Ultra 200S系列,因為從4月開始有「K版CPU 專案優惠特價」降了好幾千(要搭主機板),所以慢慢開始有人組Intel第15代了 問:這次Intel 13&14代 CPU的災情,想聽聽你的看法? 答: 關於Intel第13~14代cpu縮缸的災情,並不是所有的第13~14代cpu都有災情,其實是K版或I7以上的CPU才有災情。 我目前就遇到三顆故障,三顆都是i9的,目前已經有解決的方法,簡單講就是要更新2024年10月以後的BIOS版本。 請參考: 請問 Intel第13-14代的縮缸災情算是得到解決了嗎? 答:請更新2024年10月以後的BIOS版本,避免CPU電壓過高的問題。   三、AMD Ryzen 9000系列處理器,2024/8月上市 一樣是AM5腳位,都有標配RDNA內顯、只支援DDR5、支援PCIe 5.0。 採用全新的Zen5架構,相較於上一代的Zen4架構提升了 16% IPC性能,4nm製程提升能耗比之外,還能改善積熱。 搭配B650、B850、X870主機板,這是AMD目前2025最新款,目前賣的非常好,因為Intel不給力,現階段AMD非常强勢,Intel非常尷尬。 問:何時是買電腦的好時...

【選購與推薦】SSD固態硬碟(2025年6月)

先講SSD的選購重點: 容量1~2TB,大品牌 (例如美光、金士頓)、 五年保,TLC顆粒  (沒有講是什麼顆粒通常都是QLC顆粒)。   目前固態硬碟 ( 以下簡稱 SSD) 已經是標配了 , 甚至可以說已經主流了,也就是說現在電腦可以不裝傳統硬碟 ( 以下簡稱 HDD) ,但一定要有 SSD 。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客戶只裝 SSD ,也就是 只裝 2 顆 SSD ( 一顆系統碟+一顆資料碟 ) ,但沒有 HDD 。 為何說現在裝 SSD 已經是標配? 1.  速度快: SSD 的讀取速度是 500m/s 以上,傳統碟碟約 100m/s 左右 2.  價格合理: 500GB( 約 1000 多 ) 、 1TB( 約 2000 多 ) 、 2TB( 約 3 千多 ) 就算文書機也要裝 SSD ,速度真的會有明顯的改善。   .2018年以前的主流SSD是 Sata  SSD Sata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500MB/s。 .2018~2022年的主流SSD是M.2  Gen3  SSD Gen3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讀:3500MB/s,這個速度對於大部份的使用者來說其實也夠用了。 .2023年以後的主流SSD是M.2  Gen4  SSD Gen4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讀:7000MB/s。 .從2023年開始最新的M.2  Gen5  SSD上市了 速度最少是10000MB/s起跳,速度直接比Gen4快上一倍這個肯定是優點,但目前Gen5還不普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部份的主機板並不支援Gen5,而且Gen5 SSD價格貴很多。 所以現在(2024年)組裝的新電腦是直接Gen4 SSD了。 (除非是真的預算很有限或舊電腦,才會考慮Gen3) 請參考: SSD PCIe Gen 3  與  PCIe Gen 4  有何差異? 至於舊款的2.5吋Sata接口的SSD,目前也還有,如果你的電腦是2017年以前的舊電腦,建議裝Sata接口的SSD會比較保險一點。 先提結論: SSD 用過就回不去了。 SSD 的選購要點: SSD 是一定要的,容量最少 500G (建議直接1TB或2TB),M.2 Gen4 ,大品牌,5年...

【電腦組裝】CPU的選購與推薦:Intel&AMD (2025年6月)

  2025年6月更新 一、Intel目前組裝是第14代及第15代都有人組 例如:i3-14100、i5-14400、i7-14700都還有貨,還是有不少人組。 目前第15代的非K只有U5 225F、225、235三款上市,那U3、U7、U9的非K呢?  (答:不知道何時上市) 第15代的Ultra 200S系列,因為從4月開始有「K版CPU 專案優惠特價」降了好幾千(要搭主機板),所以慢慢開始有人組Intel第15代了 問:這次Intel 13&14代 CPU的災情,想聽聽你的看法? 答: 關於Intel第13~14代cpu縮缸的災情,並不是所有的第13~14代cpu都有災情,其實是K版或I7以上的CPU才有災情。 我目前就遇到三顆故障,三顆都是i9的,目前已經有解決的方法,簡單講就是要更新2024年10月以後的BIOS版本。 說明: 請問 Intel第13-14代的縮缸災情算是得到解決了嗎? (請更新2024年10月以後的BIOS版本,避免CPU電壓過高的問題)   二、AMD方面目前最新是Ryzen 9000系列,2024/8月上市 例如 : R5-9600X、R7-9700X、R7-9800X3D,這三顆是最熱門的,最多人組,而且目前供貨正常! 9000系列一樣是AM5腳位,都有標配RDNA內顯、只支援DDR5、支援PCIe 5.0。 採用全新的Zen5架構,相較於上一代的Zen4架構提升了 16% IPC性能,4nm製程提升能耗比之外,還能改善積熱。 搭配B650、B850、X870主機板,這是AMD目前2025最新款,目前賣的非常好,因為Intel不給力,現階段AMD非常强勢,Intel非常尷尬。 問:何時是買電腦的好時機? 答: 買電腦的好時機主要還是要看您的需求,如果有需求,現在就是組裝的好時機;如果沒需求或不急,那肯定是越晚組越好,因為電腦一年一個世代,「明年」永遠有最新款。( 說明 ) 講到 CPU ,通常就是三個問題:      1. intel 或 AMD ,哪一個比較好? 2. 哪一顆 CP 值比較高?   3.  哪一顆比較好超頻? 以上這三個問題,我通通不關心,真的,我不關心這三個問題,但我知道你很關心,我等一下會講。  ...

【電腦組裝】機殼的選購與推薦 (2025年6月)

  客戶來電詢問: 請問有什麼種類的機殼是注重在散熱? 嘉豐: 依據您提問的意思是想了解一下 什麼樣的機殼散熱比較好 ,然後再推薦你幾個 散熱好的機殼 想法意思 ! 先在此提結語,每個人的需求與預算都不同, 沒有一款機殼是完美的,每一款機殼都有優缺點,而且很多時候優缺點還是可以互換的 。 舉例,通常散熱越好的機殼,風扇越多,灰塵就越多,而且會越吵,相信這不是您會是理想的機殼模式。 而是您想要追求的是一個符合你個人需求 + 喜好的平衡點,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散熱要好,你要散熱好,那為何不直接開冷氣豈不是更好,電腦涼,你也跟著涼爽? ( 舉例 )   在一開始先講機殼的選購要點,共10點如下: 1. 機殼不要太小,建議要ATX型/標準型 方便散熱、安裝與整線 如果是文書機可以考慮用小機殼,但我建議最好是ATX標準型機殼。 2. 機殼最少會有一個後置風扇,最好是前、後風扇各1 現在有不少機殼都是原裝後1+前2,直接選這樣形式會比較好。 3.  注意風冷(塔扇)散熱器的限高,與水冷支援的規格     空冷:常見塔扇高度通常在16cm以內,所以機殼支援塔扇的高度最少要16cm 水冷:如果你是買360水冷,那你的機殼就一定要有支援360水冷。 4.   顯卡的限長 如果你的顯卡超過30cm,就一定要注意機殼是否有支援。 5. 如果希望散熱好,就選擇上方有散熱孔的機殼    現在有側邊散熱孔的機殼很少,散熱通常是前進-後出 關於機殼的散熱效果,除了風扇數量之外,差別就在於有沒有上方散熱孔。 6. 價格約在1000~3000之間  太便宜或太貴都不建議,通常價格在1千元以上的機殼,鐵板都不會太薄,比較有品質, 而1千元以內的機殼就不用考慮了啦。 7. 是否要裝光碟機,HDD要裝幾顆? 目前新款的機殼大都沒有光碟機的空間,而且傳統硬碟HDD的空間通常只有2顆。 8. 目前新殼的機殼通常有玻璃側透,有一些還會原裝RGB風扇 玻璃側透跟RGB風扇不影響效能,純粹看個人喜好。 9. 沒有一殼機殼是完美的,所以你要抓大放小。 您想要的散熱好,又靜音、方便清潔、有質感,又便宜 (沒有這種機殼), 主要就是根據你自己的需求、預算、喜好,然後抓大放小,不需要糾結,你的機殼買的再好,都跟你...

【電競螢幕如何選購與推薦】遊戲/繪圖型/剪輯需求:2K或4K螢幕(2025年6月)

  在提議的前提: 很多人買電競螢幕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一、以為我只要買2K或4K電競螢幕遊戲 效果就會更好,其實並不是 遊戲效果主要還是看電腦效能 ( 特別是 CPU 及顯示卡效能 ) ,並不是你買電競螢幕遊戲效果就能更好 ,說不定反而遊戲會更卡,因為2K或4K螢幕更吃電腦效能。 二、 以為我只要買 2K 或 4K 螢幕,畫質就會比較好 。 其實不一定,這只是在同樣的尺寸下解析度更高(可視畫面更多),2K或4K螢幕對於遊戲、繪圖、剪輯需求來說有用,但對於一般文書上網用途,你用2K或4K螢幕說不定反而會覺得不適應。 三、以為我只要買高刷新率(例如144Hz)畫面就會更流暢 其實不一定,如果你是遊戲需求,高刷新率可能有差,但文書需求高刷新率沒什麼感覺,再說文書需求通常有內顯,內顯不一定有支援高刷。 四、 買 4K 螢幕「看 4K 影片」跟「玩 3D 遊戲」是不同的概念 簡單來說 只要你是新電腦,就算只有內顯 HUD630 一樣有支援 4K 螢幕,看 4K 影片沒問題,在玩 3D 遊戲就會卡,因為玩 3D 遊戲吃顯示卡效能。 以前電競螢幕很貴,一般使用者並不會買,但現在27吋的2K電競螢幕的價格已經跌到5~6千元了 ,很多人就會想說換個2K或4K螢幕來玩玩看,然後就悲劇了。 因為你的螢幕是新的,電腦是舊的,電腦的效能跟不上你的電競螢幕 請參考: 玩遊戲有些場景會破圖,為什麼?  (答:螢幕太好,顯卡效能跟不上,換成1080P螢幕就正常了)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請參考: 我最近換了4K螢幕,只有內顯,連上網都感覺LAG,需要什麼等級的顯卡才能順暢 ? (答:建議RTX3050以上) 以上簡單講就是 以為我螢幕買好一點,看影片、繪圖、玩遊戲就會畫質就會越好,錯,這只對了一半 , 你螢幕買的很好,但你的電腦效能跟不上也沒用 。 舉例, 有客戶買一台4K螢幕以為玩遊戲就好棒棒,結果卡的要死? 為何?因為舊電腦的效能跟不上啊。 這時客戶想要升級,最少要升級顯卡,為了要4K螢幕+3A遊戲大作,顯卡最少要挑RTX3070或RTX4060TI以上,然後電供也要跟著升級。 而CPU是6年前的I7-7700感覺效能也不太夠,那CPU升級到第14代,這樣連同主機板及記憶體也要升級,然後舊SSD是SATA的,也希望換成新的M.2 SSD。 也就是說,因...

【選購與推薦】NAS網路儲存裝置:檔案備份及檔案分享(2025年6月)

  NAS( 網路儲存裝置 ) 的功能有很多,一般使用者與玩家的需求也不同,本文我主要是針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明。 NAS 其實就是一台小電腦 ,搭配相關的 APP 之後功能其實非常多,例如網站伺服器、檔案伺服器、郵件伺服器,經常 BT 下載的使用者還可以直接在 NAS 上設定 BT 下載等等。 但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買 NAS 主要還是為了 檔案備份 及 檔案分享 這兩個功能,另外 NAS 還有 資料夾的權限功能 ,這也是很多使用者需要的功能,特別是中小型企業。 如果你有「大量及頻繁」的備份需求,那 NAS 是一定要的,你用 NAS 備份,肯定比你插行動硬碟來備份還要方便,缺點就是 NAS 比較貴。 另外 NAS 雖然可以設定一對一備份 (RAID 1) ,但就算 NAS 本身自動備份也並非萬無一失,總之, 如果您的檔案非常重要,請多備幾份 ,而不是把備份全交給 NAS ,那萬一 NAS 自己掛了,你就完蛋了。 關於NAS的選購,一開始我先總結一下: 沒有一種完美的備份方案,又省錢,又安全,又省時間,你只能針對自己的需求及預算抓大放小 ,而不是都不備份,等到檔案不見了才在怪硬碟爛或是Win系統爛(中毒)。 如果你有檔案分享與備份的需求,NAS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只要你家有路由器, 你加裝一台NAS真的不困難,缺點只有一個,要多花錢 ,這一點沒辦法,這就要看你是想要方便,還是想要省錢了。 但你要這樣想,跟你的硬碟故障「資料救援」比較起來(最少2~3萬救援費用),買台NAS似乎也不貴,入門款2槽的機型幾千塊就有了,現在反而是硬碟比較貴,例如光是一顆24TB的NAS碟都要2萬了,買兩顆就4萬了....   好,關於 NAS 的選購請看以下常見問題: 問 1 :什麼人需要 NAS ? 答:一般使用者 如果有 大量的檔案 ( 圖片或影片 ) 需要備份 ,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備份在行動硬碟裡,但每次都要拔插行動硬碟很麻煩,如果能透過網路直接備份或存取相對方便很多。 而 中小企業 則是需要有 檔案分享 及 資料夾權限 控管功能。 至於有些人會有定期備份的需求,這也可以透過 NAS 提供的備份 APP 來處理,可以幫你把電腦裡的檔案 同步備份 到 NAS 。    注意: 如果您需要備份的檔案不多 ( 例如低於...

【電腦螢幕推薦】螢幕選購依需求不同有三種:通用型(1080P)、電競型(2K)、繪圖型(4K)(2025年6月)

  在開始前先提說明:買螢幕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一、 很多人以為我只要買電競螢幕,遊戲的效果就會更好,其實並不是 ,而是遊戲效果主要還是看電腦效能 ( 特別是 CPU 及顯示卡效能 ) ,並不是你買電競螢幕遊戲效果就能更好。 二、 以為只要買 2K 或 4K 螢幕,畫質就會比較好,其實並不是 這只是在同樣的尺寸下解析度更高 ( 可視畫面更多 ) , 2K 或 4K 螢幕對於遊戲、繪圖、影像編輯來說有幫助,但對於一般文書上網看影片用途,你用 2K 或 4K 螢幕可能反而不適應。 三、以為我只要買高刷新率(例如144Hz)畫面就會更流暢 其實不一定,如果你是遊戲需求,高刷新率可能有差,但文書需求高刷新率沒什麼感覺,再說文書需求通常有內顯,內顯不一定有支援高刷。 四、 買 4K 螢幕「看 4K 影片」跟「玩 3D 遊戲」是不同的概念 簡單來說,只要你是買新電腦,就算只有內顯 HUD630 一樣有支援 4K 螢幕,看 4K 影片沒問題,但玩 3D 遊戲就會卡,因為玩 3D 遊戲吃顯卡效能。   一開紿我先講結論,如果你很忙,你直接看以下六點總結即可: 一.  買新螢幕,一定要選擇有支援 HDMI 的螢幕。 因為 2019 年以後新款的顯示卡只支援 HDMI 或 DP 。 請參考: 請問您的螢幕線是 D-Sub 、 DVI 、 HDMI 或 DP ?   二.  一般使用者選購螢幕不外乎三個考量:尺寸、價格、廠牌。 尺寸: 目前的主流規格約 24~27 吋 ,解析度1080P。 價格: 3000~5000 之間最常見 廠牌: 買你聽過的大品牌,這樣後續維修保固會比較好。 建議: 挑一個27吋,有HDMI、1080P、大約3~4千元即可。 通常是建議選國內品牌,為何?價格便宜、品質還行,送修方便。 請參考: 我要買一個新螢幕,希望不要太亮、不要太黃,畫質不要太差,可以幫我挑一下嗎 ?   三、針對需求:文書上網、遊戲、繪圖及影片剪輯 文書上網: 27吋,1080P解析度,有HDMI,3千左右 遊戲需求: 27吋,2K解析度,更新率120Hz以上,5千左右 繪圖及影片剪輯: 27吋,4K解析度,更新率最少60Hz以上,1萬以上。 其實無論你是什麼需求,買一台27吋,1080P解析度,更新率12...

【電腦組裝】顯示卡的選購與推薦(2025年6月)

  寫在前面: 一、 RTX50系列顯卡終於在2月上市了,但直到目前6月5070TI以上的高階顯卡還是無法正常供貨,N卡或A卡都缺。 目前高階顯卡5070TI、5080、5090依舊缺貨,AMD的最新款9070及9070XT也缺貨。 RX 9070 效能對標 RTX 5070 RX 9070XT 效能對標 RTX 5070TI 只要N卡一直缺貨,A卡就會有人買,但目前的情況跟N卡一樣,有上市但沒貨,你想買也買不到! 但目前新款的RTX5060、5060TI及5070已經有貨了。 另外AMD的新款9060XT 在6月也已經上市了,有貨。 RX 9060XT 效能對標 RTX 5060TI 二、在買RTX40及50系列新顯卡時要特別注意電源接口 如果是4070以下的顯卡,電源接口還是以前的8PIN或16PIN。 但如果是是RTX4070 SUPSER系列以上電源接口都是最新ATX 3.0的 12VHPWR (16 PIN) ,這個要特別注意,不要買錯電供了喔~ 雖然說 RTX4070S 以上顯卡本身都會附 12VHPWR (16 PIN) 的轉接線,但轉接線用起來就會怕怕的,為何 ? 怕燒毀 。 為什麼會燒毀? 問題主要是出在(12V)顯卡16針電源介面和電源接線的插頭上,不過目前燒毀災情主要集中在4090, 其他款比較沒聽說。 2023年4 月新上市的 RTX4070 ,效能大約是 RTX3080 。 2023年5 月新上市的 RTX4060TI ,效能大約是 RTX3070 。 2023年6 月新上市的 RTX4060 ,效能大約是 RTX3060TI 。 2024年1月新上市RTX40 SUPER系列 ,有三張4070 SUPER、4070TI SUPER、4080 SUPER。 2025年1月新上市的RTX50系列 ,有兩張5090及5080。 問:Super跟TI,哪一種比較強?   答: 先看晶片,再看等級,舉例 4070TI > 4070 ,這個很好懂。 而新款的 4070TI SUPER > 4070TI  ,有TI又有SUPER,肯定比又只有TI的強一點。 不過本質上差別不大,只要是4070等級你再怎麼TI再SUPER,效能還是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