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腦檢測維修】電腦故障我該送修,還是換新電腦?202408


首先開始先下結論:

新機新設備故障問題(一年內),先請原店家處理(免費維修),不是自已檢測或自費找其他人處理,為何? (說明案例)

電腦使用是(三年內)零組件都還在保內,也是建議原店家處理,當設備超過一年以上,店家通常會收檢測費 (說明原因)


再者,電腦故障是還在保內,當然是要送修,是保外呢!修還是不修呢!

照理說,一般電腦的堪用年限大約是3~5年,那超過5年的電腦故障要不要修?(真的要看是什麼問題,以及自己考量修與不修必要性了。費用會不會與評估組一台電腦費用差距的必要性)

除非是超過10年以上的那種舊電腦,那種就連檢測都不必了,真的,請直接換新即可。

(10年真的可以了,請放過這一台電腦吧~~)


問:電腦堪用年限大約五年,超過五年以上的電腦要不要修?

這個要先初步評估一下,通常我會問客戶個問題:你能接受電腦修完後過不久就故障嗎?(這是很有可能的,有可能今天修A,明天壞B)

簡單講超過五年以上的電腦,維修就是賭一把,可能賭贏,你的電腦再用1~2年,也可能賭輸,你的電腦再用1~2個月又故障了,這一點希望您能先了解。

維修一定可以,但維修不是免費,因此過保維修並不一定比較划算。

如果要保險一點,你的電腦故障,你就是先送修檢測,讓店家實際檢測一下給你報價,你在考慮要不要修,當然檢測是要收費的,一般是在300~500元之間。

但如果你不送修,只想想靠「雲端」詢問,店家也只能給你一個很初步的建議,在這一篇文章就是在講這個,但每個人的需求、預算,故障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保險起見你還是要先送修,再評估要不要修。
 



好,以上重點講完了,很忙的朋友上面看完您就可以送修了,底下是詳細分析說明,有空的朋友請再接著往下看~~


電腦故障如果還在保內,那當然是要送修啊,
但如果保外呢,修還是不修?



此時會要與您確認一個問題:是電腦DIY的玩家;還是一般使用者?

情況1:如果你是電腦DIY玩家,那本文就不用看了,為何?

DIY玩家有能力而且也願意花時間DIY檢測維修(練功夫),所以電腦故障肯定是要維修的,這就是DIY玩家的樂趣啊!


情況2:如果你是一般使用者,那本文很適合你,為何?
因為已過保而且超過堪用年限的電腦,送修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修一定能修但你也要看是否划算,本篇就是特地為一般使用者準備的,我該送修或換新電腦?

好,接下來先來看3個常見問題:

Q1:電腦故障維修最擔心的是什麼?

A1今天修A,明天壞B。這時電腦使用者就會發火了,店家技術有夠差的,為何修都修不好。

在店家看來,電腦只要超過保固年限,假設已經5年以上,真的會很有可能今天修A零件,明天壞B零件啊,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終其究電腦是消耗品,用久了就會有損耗故障毀壞,並不是一直修,電腦就此不會再有問題咩!
參考案例:8-9年的套裝機有維修、升級的可能性嗎?


Q2:電腦是八九年前買的品牌電腦,現在開機沒多久就自動關機,因為無法開機,詳細的規格不知如何提供。
A2
品牌電腦至多是三年保固,還有很多還是「特規」,就是過保後原廠不修,就算想要自己要修也無料可修(特規),更別說已經超過5年堪用年限,最終建議是直接換新比較實際。(說明)


Q3:不定時故障的問題,家裡有台電腦最近在玩遊戲時會自動關機,拿去給電腦公司檢查說是沒問題,不知該如何是好?
Q3
不定時故障,為何店家沒有檢測出來?還是很有可能就是使用者沒說清楚講明白,故障發生的頻率及現況場景。(說明)

 



對於電腦維修的看法是:

一、時間就是金錢
專業的與業餘的差別就在這邊,專業的要錢就是一次修好搞定,業餘的不用錢卻要一修再修輪番好幾次。
 

二、維修一定是可以,也是要看划不划算 ←荷包夠不夠深囉!

在很多情況不是修不修的問題,就是修的代價太高了(划不來),講的更白一點,現在是人工貴,不是零件貴,而且有時候為了電腦送修,讓客戶抱著電腦來來回回跑好幾次,不累嗎?(您不累,看得也很累,也會感到很難為)
 

三、就算想花錢也買不到零組件
超過五年以上的電腦很有可能遇到零件停產,想修也無零件可修的問題。

Q:如果零組件停產,能在上網買二手的嗎?
A
:除非您了解電腦這方面的玩咖,自己購買二手的來更換,表示您對電腦有相對應的認知與了解,是一般使用者建議放棄別找自己麻煩,比方說,買了二手的電腦周邊再度出問題,問題出在哪邊呢!最後還是自己的問題,這樣有比較好嗎?划算嗎?
請閱讀相關資訊:二手電腦零組件是否可以買!
 

四、電腦維修,今天修A問題,明天發現壞B問題  ←真正的更頭痛問題
談白說超過5年以上的電腦,實際上已經使用到可以使用年限,很有可能今天A搞定,明天B出問題,問題是會一直延燒。換句話說,就是要修當然是可以的,心態上電腦隨時會故障要能接受。(關於這方面一定要先理清,電腦保固已過保沒人敢拍胸部保證還能用多久)


五、宅配比親自送修更方便?(因情況而定)
客戶親自送修,當然是沒問題,當場檢測需花時間。如果真的時間上排不出來,還是會建議請快遞(或親友)電腦送過來,現場有案件處理檢測就要等候如果要當場維修完成。可能要跟您說,抱歉改約時間。

如果客戶時間搭配不上可轉交給大樓管理員代收,如果是其他縣市客戶送修(組裝)可透過宅配方式處理,宅配收送方式:宅急便運費250元,方式請點選:宅配與裝箱

注意:如果是我的客戶,維修請直接找我,不要找其他店家,以免踩到地雷,客戶經驗:主機板保內故障,維修費破萬元,這樣合理嗎?

 

以上敘述最後給予建議如下:
電腦堪用年限平均在五年,超過五年以上的電腦修與不修, 這都要先初步評估一下,通常會問客戶一個問題:是否能接受電腦修完後過可能沒多久就發生問題嗎?(這就如剛剛所提,很有可能的是,今天修A,明天壞B的故障延燒)

換句話說超過五年以上的電腦,維修就是賭心態,沒問題了就是賭贏了,電腦就可以再延續1~2年,賭輸了就很難堪,因為電腦用1~2個月又在賜給你罷工了,希望在維修前先了解理清。

維修是可以沒問題的,問題是維修不是免費的,所以過保維修並不是最好選擇。

今天保險一點,電腦一旦發生故障,先送修檢測,請店家實際檢測一下,後續報價,在考慮要不要修,檢測是要收費的,一般行情是在300~500元之間。

今天不送修,想靠「雲端」搜尋在一一詢問,店頭家只能給你一個很初步的建議,就因每個人的需求、預算,故障情況都不一樣,為了保險起見你還是先找一個值得信賴的店家送修,再評估修與不修。

 


 

一般常遇到的問題:

Q1:電腦故障了,是否可以順便升級嗎?
A1
電腦故障應該先送修檢測故障問題原因(說明),後續在評估升級與不升級的問題,資料參考:請問電腦可以升級嗎?


Q2:電腦不能開機了,電供換過了,也一樣,是什麼問題?
A2
建議送修,有無備品交叉測試,沒有就送修。


Q3:電腦使用八年了,突然發生不定時開機沒畫面,怎麼辦?
A3
因為是這樣的「不定時開機無畫面」很難判斷,請參閱相關說明


Q4:玩遊戲玩到一半突然自動關機閃退,是什麼狀況?
A4
電腦已經發生故障,卻是不想送修,無人可以救你。


Q5:剛買了全新的CPU處理器、MB主機板、電源供器、機殼,我卻想要賣二手,能賣多少?
A5
就因為電腦故障了沒有備品檢測,應改是送修,怎麼會是想直接買全新品回來檢測


Q6:電腦會不定時自動關機,但送修給店家檢查回覆說沒問題,怎麼處理?
A6:
原因是,店家檢測不出來,很可能是送修的時候沒講清楚。


Q7:請問一下檢測、維修的價格多少才是合理的。
A7
單純工資是,300~2000元之間最常有的,為避免事後有爭議,在維修之前一定是要先詢價,參考依據:維修的零組件跟工資是要分開報價,還是一起報價呢!


Q8:最近剛買了一台電腦,偶爾還是會遇到開機有電源沒畫面的情況,怎回事?
A8
電腦是新買的,店家一定有店保,發生不定時故障,請先記錄不定時故障發生的頻率及現況場景,這樣的不定時故障在23天以內一定會遇到狀況,就直接送修給原店家請原店家出理後續,參考依據說明:全新電腦一年以內都是有店家保固,發生故障直接送回原組裝的店家檢修


Q9:上網買了一台10年前的二手組裝電腦,在平常使用都很正常,卻在玩遊戲很容易遇到當機(畫面凍結)試問這樣值不值得修?要花多少錢修呢?
A9
假設自已有檢修能力,就能試著修修看,不麻!就不要修了,划不來。為何-說明:中古二手電腦值不值得買?

 


 

關於電腦維修,在找嘉豐/修電腦篇文中有詳細解說,實際的狀況卻不是那麼簡單,都是要花時間溝通,舉例來說。

案例1:只是先詢問,並非真的要送修
例如:我的電腦會重開機,還會當機,請問是什麼問題?

關於這種情況,詳情:電腦故障/檢測維修/升級案例費用說明


案例2:明講要送修,但資訊不清楚。
例如:電腦開機有問題,有電源反應但沒有畫面,我想要送修。

嘉豐:客戶講明要送修,卻還沒先溝通清楚就直接送過來是比較容易有狀況,因此我會先了解一下電腦的故障情況與規格,參考方式:電腦故障問題/發問技巧


通常是希望事先溝通清楚,或許當下不需要送修,怎麼說!為何?

請客戶送修前,先提供:
1. 故障的情況 (譬如:一開遊戲就會重開機)
請參考:很多時候店家檢測不出來,很可能是送修時後沒說清楚。

2. 電腦規格 (例如:i54G1TBGTX750450W)
請參考:如何查詢自己的電腦規格

3. 購買日期 (或者是購買幾年了也可以)


以上三項資料,就能先提供給客戶一個初步建議,因為很多時候不是修不修的問題,而是值不值得修的問題。

例如:你的舊電腦已經4~5年了,維修費初估就要4~5千,請問有修的必要嗎?

很多客戶都會回覆:如果我的電腦維修後可以再撐1~2年的話,那麼我就會修。

問題來了怎麼可能跟客戶做這種保証? (今天修好A零件,明天有可能換B零件故障) ・`。)

一般對於電腦故障,「保內」維修費在2千元以內,「保外」維修費在5千元以內,這才是比較值得修,超過這個金額客戶真的就需要好好考慮了。

如果你的電腦已經超過5年了,維修費又超過5千元,那麼你還會想修嗎?相信這對客戶一定會很兩難,更別說有些舊電腦的零組件都已經停產了,想修也沒零件啊。

以上描述這些情況,其實不需要等到客戶送修後再告知,應該在客戶送修前就要先告知。相對的也會因此少賺很多檢測費,在個人來說這樣做生意才會長久。


相關文章:【懶人專用包】電腦故障檢測維修/升級案例費用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站長資訊:嘉豐電腦 
 詢問方式:常遇到的問題
 電腦組裝:找嘉豐/組電腦



以上文章部分出處於  歐飛先生僅供技術學習交流使用如有冒犯之處請來信告知

熱門討論案例

最常遇到問題

【懶人專用】電腦零組件及週邊設備選購系列彙整說明(2025年8月)

  ( 新 ) 客戶詢問: 請問有沒有一系列從頭講解電腦組成 ? 嘉豐: 有,目前有開放一個「電腦選購」系列,就是專門在講解電腦組成的零組件及選購,隨著該系列文章文章越來越多,很多新 ( 舊 ) 客戶可能找不到,所以會陸陸續續把電腦零組件選購說明整合在這一篇。 以下的零組件選購文也會一直不斷疊代更新。 一、電腦主機零組件:   ▎ CPU   (2025年8月) ▎主機板   (2025年8月) ▎顯示卡      (2025年8月) ▎記憶體    (2025年8月) ▎固態硬碟 SSD     (2025年8月) ▎傳統硬碟 HDD     (2025年8 月) ▎電源供應器      (2025年 8 月) ▎內接 DVD 燒錄/藍光燒錄/外接式光碟機      (2025年8月) ▎機殼      (2025年8月) ▎ CPU 散熱器      (2025年8月)   二、週邊設備 ▎螢幕      (2025年8月) ▎電競螢幕   (2025年8月) ▎鍵盤、滑鼠、喇叭      (2025年8 月) ▎耳機麥克風     (2025年7月) ▎網路攝影機   (2025年7月)   ▎無線路由器 (wifi) & 交換器      (2025年8月) ▎ UPS 不斷電系統   (2025年8月)     ▎點陣 / 噴墨 / 雷射印表機   (2025年7月)   ▎ USB 隨身碟/ 2.5 吋行動硬碟/ 3.5 吋外接硬碟   (2025年8月) ▎ NAS 網路儲存裝置   (2025年7月)   ▎客戶專用/電腦週邊設備的選購建議   ...

【懶人專用】我要詢問,怎麼詢?(2024年1月)

  首先我要感謝您願意來跟我詢價,謝謝。 不過有些事我希望一開始就跟您說明清楚。 我的報價是依客戶的 需求 與 預算 來報價,而不是客戶隨便問問,我隨便報報,請參考: 您只給我需求,不給我頂算,我很難辨... 再來, 我並不是網友的免費開單工具人 ,如果網友只是想找人開單,請參考: 請幫我看菜單,有沒有什麼問題?  醜話說在前頭: 有些客戶很急著要知道報價,我講什麼都不想聽,就是吵著要報價單,如果是這樣的客戶麻煩您直接找別人,我在沒有完全了解您的需求與預算之前,你就要我報價,我到底是在報什麼價? 還有一個常見問題: 文書機組 i3 或 i5 ? 遊戲機組 i5 或 i7 ? 請參考: 其實沒有效能過剩的問題,只有預算的問題。  如果您想跟嘉豐買電腦 ,請參考: 找 嘉豐 /組電腦   有詳細說明。 請依照我的詢價流程來,也就是要麻煩您先爬個文,先確認一下嘉豐是否符合您的要求,如果有符合您再來詢價,這樣可以大大節省客戶的詢價時間。 為了節省客戶的詢價時間,以下這些情況,並不適合找嘉豐: 一 .  只是想要詢價,並非真要想跟嘉豐購買 說明: 你來詢價,我卻不用報價,為何?   二 .   假詢價、真諮詢 說明: 我想買,但我不想跟你買。   三 .  客戶拿別人的單或自己開規格,再找嘉豐 報價及建議 說明: 只要是開菜單來的,我其實都不適合。   ※原因是怕不好溝通,開單來,好溝通好協調,此問題略過 四 .  只買主機 ( 硬體 ) ,系統 ( 軟體 ) 要另外找人處理 說明: 可以幫我安裝系統嗎   五 .   我買過去讓你直接組裝,看多少組裝費? 說明: 可以,麻煩,請先看此文說明 組裝費過不去   六 .   冷門規格與特殊需求 說明: 組裝 模式 與 組裝費 方式   七 .   幫親戚朋友或同學詢價 說明: 我想幫我朋友詢價   八 .  最低價得標 說明: 公司客戶來要報價單   九 .  我上網查了一下價格,跟你的報價差滿多的,為什麼? 說...

【懶人專用包】筆電選購建議與常見問題(2024年)

  本文收錄的是筆電選購的常見問題,建議您可以利用「 Ctrl+F 」來搜尋本文的關鍵字,這樣比較快一點,否則本文的文章真的太多了,不要說你,連我自己也看不過來。   ※ ( 以下文章無法點選還再補文中 ) 筆電選購懶人包目錄 一、 常見問題   ←推薦 二、 筆電推薦 / 報明牌   ←推薦 三、 網友詢問系列   ←這是最受歡迎的系列 四、 筆電選購問題 五、 筆電選購經驗談 六、 教學-學習文 七、 筆電升級及維修   一、常見問題   1.   詢問筆電評價如何,可不可以買?   ←筆電問題,發問技巧 2.   筆電選購推薦:如何挑選一台筆電    ←這一篇是筆電選購的精華版 3.  筆電的規格怎麼看 4.   筆電選購最常被問的三個問題 5.  筆電改機後的保固怎麼算? 6.   買筆電時,您需要注意的雷區 7.  大原則你掌握好,小細節你自己取捨,不用太糾結 8.  筆電要買什麼牌子比較合適? 9.  購買全新筆電的注意事項   10.  我想要一台 14 吋、輕薄、高效能的筆電,預算 5 萬 11.  你應該把重點放在保固與維修 12.  我想要挑一台繪圖用的筆電     13.  如果我要買筆電,我會買哪一台?   14.  Mac 的筆電可以買嗎? 15.  筆電的 CPU 型號怎麼看?   16.   微軟的筆電 Surface Pro 6 可以買嗎?   ↑回目錄   二、筆電推薦 / 報明牌 1.  筆電推薦報明牌:文書型 / 輕量 2D 遊戲 / 輕量 2D 繪圖   2.   筆電推薦報明牌:高效能型消費機/影像處理/ 2D 繪圖需求 3.   筆電推薦報明牌:電競型 / 遊戲機 / 適合 3D 遊戲 ...

【每月電腦組裝資訊】目前組裝不缺CPU,但缺高階顯卡,N卡或A卡都缺,但RTX5060Ti及5070已經有貨了(2025年8月版)

目前每個月都會新增一篇電腦組裝說明,其實組裝的 大原則 都是一樣的,會在文章前面補充一些當月的組裝最新資訊,如下: 一、目前組裝不缺CPU,也不缺顯卡,但5070TI以上的高階顯卡會限組裝。 等了二年新款的RTX50系列終於在1/31上市了(5090及5080)、2月上市(5070TI),但一直缺貨,直到現在(8月)終於不缺貨了,但部份高階型號會限組裝。 除了N卡的RTX50系列之外,還有A卡的RX90系列。 RX 9070 效能對標 RTX5070 RX 9070XT 效能對標 RTX5070TI RX9060XT 效能對標 RTX5060TI 你如果平常用N卡,建議還是繼續用N卡,這樣最省事省心,缺點就是比較貴。 但N卡貴也有貴的道理,簡單講就是貴是貴了點,但效能比較好,而且穩定性比較高。 請參考: 【A卡實測記錄】我自從換了RX9060XT之後遇到的四個問題與解決的方法 (例如畫面不定時黑屏幾秒又自動恢復) 二、Intel目前組裝是第14代及第15代都有人組 例如:i3-14100、i5-14400、i7-14700都還有貨,還是有不少人組。 目前第15代的非K只有U5 225F、225、235三款上市,那U3、U7、U9的非K呢?  (答:不知道何時上市) 第15代的Ultra 200S系列,因為從4月開始有「K版CPU 專案優惠特價」降了好幾千(要搭主機板),所以慢慢開始有人組Intel第15代了 以I7-14700跟U7 265K比較起來,價差大約2~3千之間,如果預算OK,我會建議組第15代也就是U7。 問:這次Intel 13&14代 CPU的災情,想聽聽你的看法? 答: 關於Intel第13~14代cpu縮缸的災情,並不是所有的第13~14代cpu都有災情,其實是K版或I7以上的CPU才有災情。 我目前就遇到三顆故障,三顆都是i9的,目前已經有解決的方法,簡單講就是要更新2024年10月以後的BIOS版本。 請參考: 請問 Intel第13-14代的縮缸災情算是得到解決了嗎? 答:請更新2024年10月以後的BIOS版本,避免CPU電壓過高的問題。   三、AMD Ryzen 9000系列處理器,2024/8月上市 例如 : R5-9600X、R7-9700X、R7-9800X3D,這三顆是最熱門的,最多人組,而且目前供貨...

【選購與推薦】SSD固態硬碟(2025年8月)

先講SSD的選購重點: 容量1~2TB,大品牌 (例如美光、金士頓)、 五年保,TLC顆粒  (沒有講是什麼顆粒通常都是QLC顆粒)。   目前固態硬碟(以下簡稱SSD)已經是標配了 , 也就是說現在電腦可以不裝傳統硬碟(以下簡稱HDD),但一定要有SSD。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客戶只裝 SSD ,也就是 只裝 2 顆 SSD ( 一顆系統碟+一顆資料碟 ) ,但沒有 HDD 。 為何說現在裝 SSD 已經是標配? 1.  速度快: SSD 的讀取速度是 500m/s 以上,傳統碟碟約 100m/s 左右 2.  價格合理: 500GB( 約 1000 多 ) 、 1TB( 約 2000 多 ) 、 2TB( 約 3 千多 ) 就算文書機也要裝 SSD ,速度真的會有明顯的改善。   .2018年以前的主流SSD是 Sata  SSD Sata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500MB/s。 .2018~2022年的主流SSD是M.2  Gen3  SSD Gen3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讀:3500MB/s,這個速度對於大部份的使用者來說其實也夠用了。 .2023年以後的主流SSD是M.2  Gen4  SSD Gen4的速度天花板大約是讀:7000MB/s。 .從2023年開始最新的M.2  Gen5  SSD上市了 速度最少是10000MB/s起跳,速度直接比Gen4快上一倍這個肯定是優點,但目前Gen5還不普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部份的主機板並不支援Gen5,而且Gen5 SSD價格貴很多。 所以現在(2024年)組裝的新電腦是直接Gen4 SSD了。 (除非是真的預算很有限或舊電腦,才會考慮Gen3) 請參考: SSD PCIe Gen 3  與  PCIe Gen 4  有何差異? 至於舊款的2.5吋Sata接口的SSD,目前也還有,如果你的電腦是2017年以前的舊電腦,建議裝Sata接口的SSD會比較保險一點。 先提結論: SSD 用過就回不去了。 SSD 的選購要點: SSD 是一定要的,容量最少 500G (建議直接1TB或2TB),M.2 Gen4 ,大品牌,5年保。 如果你是 2025 年購買全新電腦,...

【電腦組裝】機殼的選購與推薦 (2025年8月)

  客戶來電詢問: 請問有什麼種類的機殼是注重在散熱? 嘉豐: 依據您提問的意思是想了解一下 什麼樣的機殼散熱比較好 ,然後再推薦你幾個 散熱好的機殼 想法意思 ! 先在此提結語,每個人的需求與預算都不同, 沒有一款機殼是完美的,每一款機殼都有優缺點,而且很多時候優缺點還是可以互換的 。 舉例,通常散熱越好的機殼,風扇越多,灰塵就越多,而且會越吵,相信這不是您會是理想的機殼模式。 而是您想要追求的是一個符合你個人需求 + 喜好的平衡點,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散熱要好,你要散熱好,那為何不直接開冷氣豈不是更好,電腦涼,你也跟著涼爽? ( 舉例 )   在一開始先講機殼的選購要點,共10點如下: 1. 機殼不要太小,建議要ATX型/標準型 方便散熱、安裝與整線 如果是文書機可以考慮用小機殼,但我建議最好是ATX標準型機殼。 2. 機殼最少會有一個後置風扇,最好是前、後風扇各1 現在有不少機殼都是原裝後1+前2,直接選這樣形式會比較好。 3.  注意風冷(塔扇)散熱器的限高,與水冷支援的規格     空冷:常見塔扇高度通常在16cm以內,所以機殼支援塔扇的高度最少要16cm 水冷:如果你是買360水冷,那你的機殼就一定要有支援360水冷。 4.   顯卡的限長 如果你的顯卡超過30cm,就一定要注意機殼是否有支援。 5. 如果希望散熱好,就選擇上方有散熱孔的機殼    現在有側邊散熱孔的機殼很少,散熱通常是前進-後出 關於機殼的散熱效果,除了風扇數量之外,差別就在於有沒有上方散熱孔。 6. 價格約在1000~3000之間  太便宜或太貴都不建議,通常價格在1千元以上的機殼,鐵板都不會太薄,比較有品質, 而1千元以內的機殼就不用考慮了啦。 7. 是否要裝光碟機,HDD要裝幾顆? 目前新款的機殼大都沒有光碟機的空間,而且傳統硬碟HDD的空間通常只有2顆。 8. 目前新殼的機殼通常有玻璃側透,有一些還會原裝RGB風扇 玻璃側透跟RGB風扇不影響效能,純粹看個人喜好。 9. 沒有一殼機殼是完美的,所以你要抓大放小。 您想要的散熱好,又靜音、方便清潔、有質感,又便宜 (沒有這種機殼),主要就是根據你自己的需求、預算、喜好,然後抓大放小,不需要糾結,你的機殼買的再好,都跟你的...

【電腦組裝】CPU的選購與推薦:Intel&AMD (2025年8月)

  一、Intel CPU 最新狀況整理 目前主流: 第14代 (i3-14100、i5-14400、i7-14700等)仍有貨,依舊有人在組; 第15代的Ultra 200系列,因為從4月開始有「K版CPU 專案優惠特價」降了好幾千(要搭主機板),所以慢慢開始有人組Intel第15代了。 但目前非K只有3顆(U5-225、225F、235),非K的U7及U9至今都還沒上市。 災情說明: Intel 第13、14代 CPU 的災情主要集中在高階的K版與 i9 系列,有「縮缸」 問題。 解法是 (請更新2024年10月以後的BIOS版本,避免CPU電壓過高的問題)   第15代 (Core Ultra 200系列) 重點: 並非真正延續第14代命名,而是改為 Core Ultra 新系列,但目前已上市大多是K系列。 新腳位1851,搭配Z890主機板;雖然腳位不同,但散熱器與1700腳位通用。 效能提升有限(應用+5%、遊戲-6%),但功耗降低 20%,價格偏高,CP值下降。 命名解釋:如U9 285K代表Core Ultra 9 285K,未來Intel改以U開頭命名。 K=可超頻,F=無內顯。   二、AMD最新狀況整理 目前主流: Ryzen 7000、8000、9000 這三代目前都有人在組。 最新是9000系列(R5-9600X、R7-9700X、9800X3D)於 2024/8 月上市,採用全新 Zen5 架構,提升 IPC 16%、採 4nm 製程。 平台說明: 9000系列一樣是AM5腳位,與AM4散熱器兼容。 僅支援 DDR5,支援PCIe 5.0。 主機板搭配B650、B850、X870 系列。 市場表現: AMD 2025年銷量有機會首次 AMD > Intel,這是前所未見的市場變化。 因為Intel新品效能不如預期,現階段AMD非常强勢,Intel非常尷尬。   三、選購建議整理(給不同使用族群) ●文書上網影音使用者: 不必選擇高階CPU, 低階的Intel i3或AMD R5 即可。(目前AMD沒有R3) 不建議更低階(Pentium / Athlon) ●遊戲、繪圖、剪輯,高效能使用者 中高階以上:i5 / i7 / i9、AMD R5 / R7 / R9。 通常建議非K版本(溫度較...

【電競螢幕如何選購與推薦】遊戲/繪圖型/剪輯需求:2K或4K螢幕(2025年8月)

  在提議的前提: 很多人買電競螢幕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一、以為我只要買2K或4K電競螢幕遊戲 效果就會更好,其實並不是 遊戲效果主要還是看電腦效能 ( 特別是 CPU 及顯示卡效能 ) ,並不是你買電競螢幕遊戲效果就能更好 ,說不定反而遊戲會更卡,因為2K或4K螢幕更吃電腦效能。 二、 以為我只要買 2K 或 4K 螢幕,畫質就會比較好 。 其實不一定,這只是在同樣的尺寸下解析度更高(可視畫面更多),2K或4K螢幕對於遊戲、繪圖、剪輯需求來說有用,但對於一般文書上網用途,你用2K或4K螢幕說不定反而會覺得不適應。 三、以為我只要買高刷新率(例如144Hz)畫面就會更流暢 其實不一定,如果你是遊戲需求,高刷新率可能有差,但文書需求高刷新率沒什麼感覺,再說文書需求通常有內顯,內顯不一定有支援高刷。 四、 買 4K 螢幕「看 4K 影片」跟「玩 3D 遊戲」是不同的概念 簡單來說 只要你是新電腦,就算只有內顯 HUD630 一樣有支援 4K 螢幕,看 4K 影片沒問題,在玩 3D 遊戲就會卡,因為玩 3D 遊戲吃顯示卡效能。 以前電競螢幕很貴,一般使用者並不會買,但現在27吋的2K電競螢幕的價格已經跌到5~6千元了 ,很多人就會想說換個2K或4K螢幕來玩玩看,然後就悲劇了。 因為你的螢幕是新的,電腦是舊的,電腦的效能跟不上你的電競螢幕 請參考: 玩遊戲有些場景會破圖,為什麼?  (答:螢幕太好,顯卡效能跟不上,換成1080P螢幕就正常了)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請參考: 我最近換了4K螢幕,只有內顯,連上網都感覺LAG,需要什麼等級的顯卡才能順暢 ? (答:建議RTX3050以上) 以上簡單講就是 以為我螢幕買好一點,看影片、繪圖、玩遊戲就會畫質就會越好,錯,這只對了一半 , 你螢幕買的很好,但你的電腦效能跟不上也沒用 。 舉例, 有客戶買一台4K螢幕以為玩遊戲就好棒棒,結果卡的要死? 為何?因為舊電腦的效能跟不上啊。 這時客戶想要升級,最少要升級顯卡,為了要4K螢幕+3A遊戲大作,顯卡最少要挑RTX3070或RTX4060TI以上,然後電供也要跟著升級。 而CPU是6年前的I7-7700感覺效能也不太夠,那CPU升級到第14代,這樣連同主機板及記憶體也要升級,然後舊SSD是SATA的,也希望換成新的M.2 SSD。 也就是說,因...

【選購與推薦】NAS網路儲存裝置:檔案備份及檔案分享(2025年7月)

  NAS( 網路儲存裝置 ) 的功能有很多,一般使用者與玩家的需求也不同,本文我主要是針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明。 NAS 其實就是一台小電腦 ,搭配相關的 APP 之後功能其實非常多,例如網站伺服器、檔案伺服器、郵件伺服器,經常 BT 下載的使用者還可以直接在 NAS 上設定 BT 下載等等。 但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買 NAS 主要還是為了 檔案備份 及 檔案分享 這兩個功能,另外 NAS 還有 資料夾的權限功能 ,這也是很多使用者需要的功能,特別是中小型企業。 如果你有「大量及頻繁」的備份需求,那 NAS 是一定要的,你用 NAS 備份,肯定比你插行動硬碟來備份還要方便,缺點就是 NAS 比較貴。 另外 NAS 雖然可以設定一對一備份 (RAID 1) ,但就算 NAS 本身自動備份也並非萬無一失,總之, 如果您的檔案非常重要,請多備幾份 ,而不是把備份全交給 NAS ,那萬一 NAS 自己掛了,你就完蛋了。 關於NAS的選購,一開始我先總結一下: NAS是個好東西,但請記得:NAS 不是萬能、不是防毒神器、更不是永不壞掉的硬碟。 真正的重點是備份觀念,而不是單一設備。 花錢買NAS,不是因為你很有錢,而是因為你很怕「資料不見」。 沒有一種完美的備份方案,又省錢,又安全,又省時間,你只能針對自己的需求及預算抓大放小 ,而不是都不備份,等到檔案不見了才在怪硬碟爛或是Win系統爛(中毒)。 如果你有檔案分享與備份的需求,NAS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只要你家有路由器, 你加裝一台NAS真的不困難,缺點只有一個,要多花錢 ,這一點沒辦法,這就要看你是想要方便,還是想要省錢了。 但你要這樣想,跟你的硬碟故障「資料救援」比較起來(最少2~3萬救援費用),買台NAS似乎也不貴,入門款2槽的機型幾千塊就有了,現在反而是硬碟比較貴,例如光是一顆24TB的NAS碟都要2萬了,買兩顆就4萬了.... NAS選購及備份建議 【單人備份】 2 Bay + RAID 1  NAS +  雲端 or 外接硬碟 【家庭共用】 4 Bay + 4G RAM  RAID 1 +  行動硬碟 【中小企業】 6 Bay + 四核心CPU   雙 NAS 備援 + 雲端異地備份   好,關於 NAS 的選購...

【電腦組裝】顯示卡的選購與推薦(2025年8月)

  寫在前面: 一、目前(8月)顯卡終於不缺貨了,但部份5070TI以上的高階顯卡會限組裝。 RX 9070 對標 RTX 5070 RX 9070XT 對標 RTX 5070TI RX 9060XT 對標 RTX 5060TI 目前顯卡的主流還是以N卡為主,組裝建議是RTX5060以上。 二、在買RTX40及50系列新顯卡時要特別注意電源接口 如果是4070以下的顯卡,電源接口還是以前的8PIN或16PIN。 但如果是是RTX4070 SUPSER系列以上電源接口都是最新ATX 3.0的 12VHPWR (16 PIN) 或ATX 3.1(12V-2x6),都是16Pin,這個要特別注意,不要買錯電供了喔~ 雖然說 RTX4070S 以上顯卡本身都會附 12VHPWR (16 PIN) 的轉接線,但轉接線用起來就會怕怕的,為何 ? 怕燒毀 。 為什麼會燒毀? 問題主要是出在(12V)顯卡16針電源介面和電源接線的插頭上,不過目前燒毀災情主要集中在4090, 其他款比較沒聽說。 2025年1月新上市的RTX50系列 ,有兩張5090及5080。 2025年2月新上市RTX5070TI, 效能大約是RTX4080。 2025年3月新上市RTX5070, 效能大約是RTX4070TI 2025年4月新上市RTX5060TI, 效能大約是RTX4070 2025年5月新上市RTX5060, 效能大約是RTX4060TI 2025年6月新上市RTX5050, 效能大約是RTX4060 問:Super跟TI,哪一種比較強?   答: 先看晶片,再看等級,舉例 4070TI > 4070 ,這個很好懂。 而新款的 4070TI SUPER > 4070TI  ,有TI又有SUPER,肯定比又只有TI的強一點。 不過本質上差別不大,只要是4070等級你再怎麼TI再SUPER,效能還是輸4080。 排序: 5090>4090>5080>4080S>4080>4070TIS>4070TI>4070S>4070 目前組裝如果有遊戲需求,基本上就是 4060起跳, 總之看需求、看預算。 另外如果你真的看不懂,我教你一招最快的,看價格,越貴的越強。...